首页 > 女生小说 > 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 第216章 两军鏖战

第216章 两军鏖战(2/2)

目录

周军的箭雨追着小船过来,有支箭穿透了渔民的草帽,草屑落在阿雪刚织的锦缎上。

她正躲在仓库里赶制\"樱花缠枝锦\",金线在蚕丝里穿梭,突然被草屑烫得手一抖,针尖刺破了指尖,血珠滴在锦纹的缺口处,竟比金线还要亮。

\"原来这就是他们说的'缝'。\"阿雪望着血珠在锦缎上晕开,突然想起老兵往船板缝隙里塞的稻粟种子。

\"不是用线把裂痕连起来,是用血把两边的碎渣粘在一起。\"

板垣被关在货箱垒的牢里,算珠被没收了,他就用指甲在木箱上刻算筹。\"

周军的楼船吃水三丈,扶桑的渔船只有五尺\",\"十匹锦缎能换五十支箭,却换不回艘被烧的小船\"。

刻到\"唐尺与曲尺的换算\"时,指甲突然断了,血珠落在刻痕里,把\"度\"字的最后一笔填得满满当当。

老舵手趁着看守换岗,偷偷解开了\"拓海号\"的缆绳。

船身撞在周军的楼船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像声迟来的叹息。他要往广州湾送消息,告诉那边的唐人。

扶桑的渔民正在往礁石缝里藏稻种,就像当年藏起遣唐使的航海图那样。

\"告诉他们,\"老舵手把阿雪新织的锦缎塞进船板的缝隙。

\"樱花缠枝锦的金线里,混了扶桑的铜丝,烧的时候会炸出火星——让他们看见火光就知道,是自己人。\"

船开时,阿雪的弟弟往老舵手手里塞了那面螺钿镜。镜面被剑劈过的缺口处,她用金线补了朵小小的扶桑花,花心嵌着粒唐的珍珠,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等'拓海号'回来,\"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让它照着我们修码头,就像当年照着遣唐使补船那样。\"

老舵手没来得及回答,周军的箭就射穿了船帆。

他转身望了眼共津码头,看见智海正被士兵按在\"缝\"字碑前,碑上的裂痕里钻出株新苗,根须缠着半片锦缎,在箭雨里摇晃着,却不肯倒下。

大周的水师开始往扶桑海域进军时,共津码头成了临时军港。

阿雪和镇上的妇孺被赶到海边清洗铠甲,锈迹在海水里晕开,像朵朵腐烂的花。

有件扶桑士兵的甲胄,护心镜上刻着\"友\"字,边缘却被周军的斧刃劈出个缺口,阿雪用铜丝修补时,指尖的\"织\"字光纹突然亮起,与镜背的刻痕缠在一起,竟比从前更结实了些。

\"这是去年黑浪军小卒的甲胄。\"阿雪摸着镜上的缺口,想起那个往少年怀里塞锦缎的小卒,他护身符上的\"福\"字边角,还沾着母亲织的布屑。

\"他说打完仗要去长安学织锦,却死在了自己人的箭下。\"

旁边清洗铠甲的周军士兵突然停了手,他的护臂内侧绣着朵扶桑樱花,是去年从战死的敌兵身上扒下来的,针脚歪歪扭扭的,像个初学刺绣的姑娘绣的。

\"我弟弟也在水师,\"士兵的声音很闷,\"他说杀扶桑人的时候,总觉得对方的甲胄里,也藏着封没寄出去的家信。\"

智海被允许在军营里做法事,他带着那卷航海图,在阵亡士兵的坟前焚烧。

纸灰被海风卷着飘向海面,有片灰落在艘路过的大周楼船上,船板上刻着\"开元二十三年造\",正是当年遣唐使坐过的那艘船,只是如今换了\"周\"字旗,船舷上的撞角闪着冷光。

\"三十年前,这艘船载着扶桑的漆匠去长安,\"智海望着纸灰在浪里沉浮,\"他们教唐人用木棉混漆,我们教他们在漆里掺朱砂,那时的船板上,刻的是'师徒'二字。\"

板垣在军帐里帮着核算粮草,算盘换成了大周的青铜算筹,算\"十石米够五百士兵吃三日\"时,指尖总想起那些滚落的水晶算珠。

有次算到扶桑俘虏的口粮,他鬼使神差地按唐的度量衡多算了半升,被校尉发现时,算筹被劈成两段,断口处的铜绿沾在指尖,像层洗不掉的锈。

\"你可知通敌是死罪?\"校尉把断筹戳在板垣面前,\"这些扶桑人,上个月还在抢我们的粮船!\"

板垣突然笑了,笑出了眼泪。

\"大人可知,去年冬天,是扶桑的渔民划着小船,把困在冰里的大周商船拖回了港口?他们的船舱里,还堆着给长安商人预备的漆料。\"

他指着账册上的墨迹。

\"这些数字不会骗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比算筹上的刻度清楚多了。\"

老兵被编入运粮队,往扶桑前线送粮草。他负责看守的粮船,正是当年与太郎同修的那艘\"拓海号\",船底的木板缝里,他塞的稻粟种子竟发了芽,根须缠在船板上,把裂缝补得严严实实。

\"太郎啊,\"老兵敲着船板,声音混着海浪的回响,\"你家小子要是还活着,该在哪个阵营里呢?是往我们船上射箭,还是帮你们的人补船底?\"

船过东海时,遇见艘被遗弃的扶桑渔船,桅杆上还挂着半面锦缎,是阿雪织的\"樱花缠枝纹\"。

老兵把锦缎解下来,盖在装粮的麻袋上,夜里下雨时,他发现锦缎的经纬里渗出水珠,落在麻袋上,竟晕出个模糊的\"和\"字。

前线传来消息,大周的楼船攻破了扶桑的渔港,却在船舱里发现了堆积如山的唐式青瓷。

碗底都刻着\"共津阿雪坊\"的印记。而黑浪军退往内陆前,放火烧了自己的粮仓,火里飘出的纸灰上,竟有板垣写的\"度量衡对照表\",是去年用商船偷偷运过去的。

阿雪的弟弟跟着信使往扶桑送劝降书,路过片烧焦的农田,地里的稻粟混种长到半人高,穗子却被战火燎成了黑色。

他想起老兵塞的种子,突然蹲下来,从焦土里挖出粒没被烧透的谷粒,一半像唐的稻,一半像扶桑的粟,在掌心沉甸甸的。

\"等仗打完了,\"少年对着,\"我要把你种回共津的码头,让你长出既结稻穗又结粟米的禾苗。\"

风从海面吹过来,带着硝烟的味道,却也卷着远处渔汛的气息。

少年抬头时,看见天边有群海鸟,一半是唐地的白鹭,一半是扶桑的信天翁,正并排往南飞去,翅膀掠过浪尖,划出的弧线像道没被战火斩断的光纹。

大周的水师包围扶桑主城那日,下起了暴雨。

阿雪在共津码头的仓库里,听见远方传来沉闷的炮声,像有巨锤在敲打着海底的礁石。

她刚织完最后匹\"樱花缠枝锦\",锦缎的尽头留了段空白,原本该绣上\"友\"字,此刻却被炮声震得抖个不停,金线在蚕丝里乱成一团。

突然有人撞开仓库的门,是那个戴斗笠的扶桑女子,她的货船竟从周军的封锁线里逃了出来,斗笠下的脸沾着血,怀里紧紧抱着个木盒。

\"黑浪军的将军...要烧了城里的织锦坊。\"女子的声音碎得像被雨打坏的锦缎,\"那里有我们几代人攒的花样,有唐人的青花,有扶桑的樱花...他们说留着这些,就是通敌的罪证。\"

阿雪摸到女子木盒里的织锦工具,唐式的三棱针断了半截,扶桑的线轴裂了道缝,却还缠着半根金线。她突然想起老舵手说的。

当年遣唐使的船在风暴里快散架时,唐人用蚕丝混着扶桑的麻绳,把船板捆了整整三层。

\"跟我来。\"阿雪抓起那匹未完成的锦缎,拉着女子往码头的地窖跑。

地窖里藏着智海抄的《礼记》,板垣的账册,还有老兵磨亮的船桅碎片,每样东西的缝隙里,都塞着半片锦缎——唐的青花缠着扶桑的樱花,像串被小心收藏的秘密。

外面的炮声越来越密,周军的楼船开始撞击扶桑主城的城墙,砖石碎裂的声音透过地窖的缝隙传进来,像谁在撕毁幅珍贵的画卷。女子突然从木盒里拿出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