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2/2)
是要不触碰到这些底线,政见上与他有再大的差异,他都不会真的生气。
果不其然,听到他替李善长说话,朱元璋欣慰的道:
“不错,咱最怕你过于信任马钰,被他影响太深。”
“现在看来你还是很清醒的,没有盲目听从他的意见。”
“咱不是说马钰就一定是错的,而是作为君主你不能过于相信任何一个人。”
“要牢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朱标心道,果然又让表弟猜中了,面上诚恳的说道:
“谢爹教诲,我知道了。”
朱元璋接着说道:“营建皇城的材料都很名贵,北方没有几个人能买的起。”
“只有东南的豪门富商才有这个财力,此事十有八九是他们干的。”
“正好让刘伯温去查一查他们。”
“如果他能铁面无私秉公查处,那接下来咱就可以放心的重用他了。”
朱标点点头,说道:“要不要让他连财税案一起查了”
朱元璋思考片刻,却摇头道:
“不行,这次咱准备重塑财税体系,刘伯温太讲规矩了,下不了这个狠手。”
所谓重塑,那自然是要将现有的体系全部推倒的。
说的再直白点,要大开杀戒。
刘伯温虽然嫉恶如仇,但他是个讲规矩的人,不会违背内心操守和朝廷法制,帮他杀那么多人的。
此事得需要一名酷吏才行。
事实上,人选早就已经确定了,就是杨宪。
只不过杨宪目前的品级还是有些低,得提拔一下才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说道:
“刘伯温晋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位置就空出来了,让杨宪担任这个职务吧。”
御史大夫只是名义上的御史台最高长官,他的实际职务是宰相,要跟在皇帝身边处理国家大事。
真正主持御史台日常事务的,是御史中丞。
不论是级别还是权力,都是数一数二的。
将来让他主导调查财税案,正好合适。
朱标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对这个任命也没有什么意见。
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李相已经请辞,您想好让谁来接替他的位置了吗”
朱元璋反问道:“你以为谁合适”
朱标回道:“陶尚书的才干人品皆足以胜任,然他洪武元年才出仕,今年就被提拔为礼部尚书。”
“这升迁速度已经不符合官场规矩,再让他担任丞相恐怕
“宋师威望倒是足够,然过于方正,且能力也有所欠缺。”
“刘伯温倒是可以,但他刚晋升御史大夫,不好再次提拔。”
“汪广洋人品和资历都可以,但也是能力不足。”
“胡惟庸能力和资历都足够,但人品卑劣……”
朱标将有资格竞争这个位置的人,挨个说了一遍,却发现每个人都有不足。
最后有些失望的道:“我也不知道哪个人合适了。”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你还是没有学会,从上位者角度来看待问题。”
朱标恭敬的道:“请爹指点。”
朱元璋说道:“刘伯温、汪广洋、宋濂、陶凯等人,有操守讲规矩。”
“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他们会据理力争。”
“如果我们不准备大刀阔斧的变革,都挺合适担任丞相的。”
“但现在我们要搞大变革,他们的操守,反而有可能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就如宋朝的司马光等人,他们的人品没有大问题,也一心报国。”
“但他们也是最反对王安石变法之人。”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如此。”
“变革就是要打破成规,过于讲规矩的人是干不成此事的。”
“这个时候,有能力的小人反而是最合适的。”
朱标质疑道:“如果小人借机牟利,以良法害民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所以要让君子来监督小人。”
“这就是我让刘伯温担任御史大夫的原因。”
朱标沉思许久才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叹道:
“难道就没有既能打破成规,又有才能的君子吗。”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是圣人了,华夏数千年来才有几个。”
朱标犹豫了一下,说道:“表弟好像就挺符合这个标准的。”
朱元璋顿了一下,没好气的道:
“他才多大,让他当丞相谁服气”
“况且以他的身体,恐怕也无法承担此重任吧。”
朱标追问道:“您的意思是,如果他年龄足够,身体又没有什么问题,是足以胜任丞相职务的是吧。”
朱元璋瞪着他,怒道:“咱还没死呢,你想做什么”
朱标连忙摆手道:“没没没,这不是在闲聊吗,您怎么急了。”
朱元璋气道:“咱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等你自己登基当了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现在是咱当皇帝,你就得老老实实听咱的。”
朱标连忙道:“爹您千万不要这么说,我绝无此意。”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你有没有这个意思咱不管,咱就是这个意思,今天给你说清楚了。”
朱标垂头丧气的道:“是,我知道错了,您就饶了我吧。”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再揪着不放,继续聊起了丞相的问题:
“之前咱属意汪广洋担任左相的一职,但现在想想,还是让胡惟庸来吧。”
“汪广洋心中肯定不服,定然会盯紧胡惟庸,让他不敢犯错。”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如果汪广洋、刘伯温他们阻挠新法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就要看君主调和阴阳的手段了。”
“而且咱也相信汪广洋和刘伯温等人的操守。”
“他们就算不赞同新法,也必然会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新法的缺陷。”
“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完善新法。”
让不守规矩的小人胡惟庸当丞相,他为了讨好皇帝稳固自己的地位,肯定会全力支持变革。
汪广洋作为右相,可以更好的监督他。
杨宪则负责去干脏活。
刘伯温去给他们擦屁股,搞重建工作,同时也负责某些重大工程。
比如黄河河道的固定和修缮,比如往中原迁徙人口的计划等等。
这就是朱元璋构思的朝堂格局。
朱标也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想法。
但他也有疑虑,主要这个法子,太考验君主端水的能力了。
一旦端不平让力量失衡,很可能会酿成北宋神宗时期党争祸国的局面。
不过,自家父亲作为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端水能力应该不差吧。
算了,先试试吧。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破坏容易建设难,财税方面咱也不太懂。”
“具体该如何建设,你去找马钰商量一下,尽快拿一个章程出来。”
朱标惊讶的道:“啊我”
朱元璋问道:“怎么,怕了”
朱标连忙摇头道:“没有,就是……您真的放心将此事交给我啊。”
朱元璋笑道:“你才几岁,咱自然不放心全部都交给你。”
“只是让你拿出一个章程,到时咱会找人商议具体该如何实施。”
朱标这才释然,道:“好,明日我就去找表弟。”
——
当天,朱元璋将李善长召入皇宫,两人关起门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反正李善长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走路都有些踉跄。
到家后立即就上表,以养病为由请辞。
朱元璋没有再如之前那般拖延,勉励了他一番,还赏赐了许多财物名贵药材,就批准了辞呈。
左相辞职,所有有机会竞争的人都垂涎欲滴。
但朱元璋根本就没给他们搞小动作的机会,第二天早朝就宣布由胡惟庸担任左相。
汪广洋继续担任右相,杨宪也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这个任命既出乎大家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
对于胡惟庸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那叫一个高兴。
汪广洋则一脸不敢置信。
他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不论资历还是和皇帝的感情,都远超胡惟庸。
怎么会败给他
但命令都已经下达了,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咬着牙认了。
可内心里已经将胡惟庸给恨上了。
姓胡的你别太得意,咱们走着瞧。
对杨宪的任命,大家就更不觉的奇怪了。
大明建立之前,他就负责监察在外带兵的大将。
最高光的时刻,是监督朱文正。
差点将朱文正给弄出精神病。
现在让他负责御史台,也算是干回了老本行。
对杨宪自己来说,这也是个很大的惊喜。
御史中丞,主持御史台工作,负责监察百官。
正好可以盯着李善长。
你李善长是辞官了,可同党还在,看我怎么将你的党羽一一剪除。
下朝之后,等朱元璋和朱标的身影消失,‘哗啦’一大群官吏就围到了胡惟庸身边,各种恭维。
胡惟庸也是春风得意。
不过这会儿他还保持着理智,并未表现的多么得意,反倒是一副谦虚的样子。
博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汪广洋心中更加烦闷,冷哼一声带着自己的几个心腹离开。
杨宪身边也聚了不少人,不过大多都是他的老相识,以及御史台的下属。
不过他可远不如胡惟庸有城府,脸上的笑容那叫一个得意,说话的声音也很是张扬。
让不少人直皱眉头。
不过人家现在升迁,得意一点也是正常的,倒也没人敢说什么。
外朝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
他并未说什么,只是心中冷笑。
他要的就是这种局面。
朱标见没有什么事情,就和朱元璋打了声招呼,出宫去找马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