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1/2)
第118章朱元璋要当端水大师
黄刚没有丝毫犹豫,当确定真的来了钦差,他当场就跳了出来喊冤。
也是第一个喊冤之人。
刘伯温得到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当着所有工匠的面进行询问。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给工匠们做个表率。
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积极提供证据。
得知潘凿子可能遇害,他当场震怒,命人将附近的几个监工抓过来审问。
工匠们听说此事,纷纷聚过来观看。
不一会儿就围了上千人。
负责保护钦差的禁军将领心都提起来了,连忙命人拉好警戒线,将人群隔离开来。
很快负责监管黄刚等人的三名监工被押过来。
一开始他们还不承认,但一通板子下去什么都招了。
毕竟他们的地位太低了,贪污的钱也轮不到他们分,也就是平日欺负一下工匠。
罪责并不算特别大,就算事情被爆出来,惩罚也不会太重。
但如果咬牙不招就不一样了,那是同党,要抄家杀头的。
他们自然不会替上头当官的隐瞒。
通过他们的供词,大家总算是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天潘凿子说要告状,被一名路过的工匠给听到了。
为了换取一点吃的,他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一名叫张昆的监工。
张昆则上报给了上头当官的,然后潘凿子就被带走了。
靠着这个功劳,他获得了重用。
至于那名出卖潘凿子的工匠,也被带走了。
原因并不难猜,灭口。
听到是‘自己人’出卖,周围的工匠义愤填膺,纷纷指责那个工匠。
刘伯温脸色更差,如果是杀人灭口,这就是两条人命了。
就在这时,其中一名监工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补充道:
“刘相公,小的听说潘凿子二人还活着,被关押在楚管事家的地窖里。”
刘伯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这般清楚的”
那监工连忙解释道:“小的和那张昆熟识,前天一起吃酒时听他无意间说的。”
听完那监工的话,刘伯温心中一沉。
那个楚管事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没有资格参加迎接宴会,也就意味着他并没有被控制。
那么他得到消息后,会不会将人灭口
刘伯温不敢再耽搁,立即派人去那楚管事家救人,同时又派人去抓张昆。
抓人自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接着刘伯温又开始询问黄刚还有何冤屈。
到了这会儿,黄刚也是知无不言,将这大半年来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说了出来。
其他工匠眼见刘伯温确实肯为他们做主,也打消了疑虑,纷纷站出来陈述冤屈。
刘伯温大喜,找来一群书吏给大家录取证词。
大家的供词其实主要就一个,克扣口粮。
除了前两个月的口粮能正常发放,之后就越来越少。
工匠们被逼无奈,只能自己出钱买口粮吃。
可他们大多都是穷人,哪来那么多的钱,很多人都只能饿着肚子干活。
外表看,这就是一起克扣粮饷案。
但刘伯温却从部分工匠的证词里,察觉到了异常。
他们的证词里说,管事们会时不时的抽调部分工匠,去干一些计划外的活儿。
干这些活儿能吃饱饭,所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
计划外的工作量,还给吃饱饭
这是连锦衣卫都没能查到的东西,刘伯温敏锐察觉到,这里有大文章。
马上将这些工匠单独叫出来询问。
通过他们的口得知,加工的主要是建筑材料,偶尔会干一些雕刻类的活儿。
刘伯温追问道:“你们可知那些东西被用在了何处”
工匠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皇城规模太大了,他们人身自由受限也不能乱跑,并不知道用在了哪里。
但所有人都表示,加工好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些东西。
刘伯温又让他们把雕刻的东西描述了一遍,发现全部都不符合皇家规制,更像是大户人家使用的。
他立即就确定,这是有人和大户勾结,用皇家工匠给大户加工建筑材料。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材料是大户提供,还是盗用的皇城材料。
但不管是哪种,这件事情的性质都变了。
刘伯温一边加紧录供词,一边派人将这个发现上报给朱元璋。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将这条线揭开。
而是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查克扣口粮案。
就在这个时候,去抓捕楚管事和张昆的人都回来了。
同时被解救的,还有潘凿子和另外一名出卖他的工匠。
只是潘凿子已经奄奄一息,显然被折磨的不轻。
不过好在还有一口气,刘伯温连忙派人给他医治。
之后就是审问那个楚管事和张昆。
张昆知道自己罪行比较大,还试图硬抗,但证据确凿外加一通酷刑就什么都吐出来了。
反倒是那个楚管事,应该是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等刘伯温用刑,就什么都招了。
但最后他表示,抓潘凿子是上面让他干的,他没有办法。
“刘相公明鉴,我就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上面吩咐的事情哪敢不做。”
“下官都是被他们裹挟的啊。”
上面还让他杀人灭口,他将潘凿子和两外一名工匠藏了起来,还给买了金疮药治疗。
否则都不用灭口,潘凿子自己就因为外伤死了。
他这也属于戴罪立功。
刘伯温冷哼一声道:“贪了就是贪了,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不过念在你救人有功,可罪减一等。”
那楚管事连忙磕头:“谢谢相公,下官一定将知道的所有事情都说出来。”
有了突破口,剩下的就简单了。
拿到了足够的证词,刘伯温下令将监工们抓起来审问。
还是那句话,监工作为最底层干脏活的,贪污的钱也轮不到他们分。
自然也就不会替上面的人隐瞒。
很快就全都招了。
拿到监工的口供,开始往上一级一级的抓。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大部分人都只是稍稍坚持一下就全招了。
当然,他们之所以这么快就招供,很大原因是总负责人赵彦君被抓。
没有了主心骨,被各个击破了。
但也有宁死不招的。
比如赵彦君就是如此,各种酷刑都用了一遍。
甚至锦衣卫都出手了,他始终坚持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口粮发放并非本官负责,我也是被他们蒙骗了。”
刘伯温得知后,亲自到大牢里找到他:
“其实锦衣卫也只掌握了克扣工匠口粮之事,本官这次来,也只是为了查证此事。”
“就算证实你贪墨口粮,按律你自己会被处死,家人流放。”
“但至少你的家人还能活着,你家的亲戚也不会被连累。”
“可是因为你始终不招供,本官只能从其他地方收集你的罪证。”
“然后你猜本官查到了什么。”
赵彦君浑身已经没有一寸好皮肤,低着头奄奄一息的样子。
听到刘伯温的话,却猛的抬起头,问道:
“你查到了什么”
刘伯温讥笑道:“不装了查到了什么你就自己去想吧,应该够夷你三族了。”
“你说你啊,如果老老实实招供,本官就以贪墨罪结案了。”
“说不定这会儿已经押着你回京了。”
“不过本官得好好感谢你,平白送给我一个这般大的功劳。”
说完不再理会赵彦君的叫喊,转头离去。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站在门外偷听。
赵彦君心态直接就炸裂了,吼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刘伯温冷笑一声,道:“继续审,不过别弄死了,还得押解回京给陛下亲审呢。”
“是。”凤阳锦衣卫百户平长远弯着腰恭敬的回道。
等刘伯温走远,他才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
谁说刘相公正直宽仁的
这杀人诛心玩的比我还六啊。
——
当朱元璋得知,凤阳皇城营造涉嫌用皇家工匠,给大户们干私活牟利。
甚至疑似倒卖建造皇城的材料,直接就出离了愤怒。
正如刘伯温所说,这事儿的性质变了。
从单纯的贪腐,变成了亵渎皇权。
如果不从重处置,皇家威严何在
所以他立即给刘伯温写了一道手谕,彻查到底。
任何人凡是参与其中的,一律严惩不贷。
将手谕送出后,他还没有忘记另外一个人。
“李善长,你对的起咱的信任吗。”
一旁的朱标假意劝道:“爹您息怒,我以为李相应当不至于此。”
朱元璋怒道:“你别劝咱,就算他不知道,此事也是他纵容出来的。”
“若无他包庇,那些人敢这般无法无天”
“大明才立国三年他们就敢如此,以后会如何咱都不敢想。”
“看来真如马钰所说,这天下已经烂透了,必须要以重典重塑规矩,刷新风气。”
朱标心下暗喜,但面上还是劝道:
“贪腐之事李相或许知道一二,但出卖工匠和皇城营建材料的事情,他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不是我为他说好话,而是他若知道,绝不会如现在这般无动于衷。”
这其实是马钰教给他的,有些事情可以和朱元璋对着干,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行。
比如对待皇亲,比如对待李善长、徐达等人。
不论他们犯了什么错,不论你爹多生气,你都得替他们说好话。
这是你爹的底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