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燃1978:工业神手从修车铺开始 > 第85章 仿生黑科技

第85章 仿生黑科技(1/2)

目录

红旗搪瓷厂那庞大的烧结窑,终于迎来了它的“手术”。

李向前带着刘虎、张峰,还有从前进厂抽调来的几个精干工人,正式进驻。

搪瓷厂这边也拿出了最大诚意,王师傅领着维修车间的全部人手,听候调遣,负责拆卸、清运这些基础却繁重的活计。

工地上顿时一片忙碌景象。

改造的第一步,是修复并强化窑炉的保温层。

李向前没用厂里常规的耐火泥,而是让人搬来了几桶颜色略深、质感细腻的特殊材料。

“按照这个比例混合,涂抹厚度不能低于五公分。”他亲自示范,将一种泛着特殊光泽的粉末加入泥中搅拌。

这改良配方,一部分灵感源于【破障之眼】中关于高温材料的零星数据,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基因图鉴】解析某种极端环境微生物时获得的耐热结构启示。

工人们将信将疑地接过工具,按照他的要求,仔细地为窑炉内壁“穿上新衣”。

那新调制的耐火泥附着性极好,干燥速度也快,隐隐透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坚韧感。

紧接着是第二步,安装“多点智能温控系统”。

这项工作主要由刘虎和张峰负责。

刘虎捧着那些前进厂自制的、造型奇特的耐高温传感器探头,小心翼翼地按照图纸标注的位置,钻孔、固定。

张峰则在一旁核对线路,将一根根导线接入新安装的控制柜。

李向前站在控制柜前,手指在临时连接的键盘上敲击,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代码和逻辑图。

他需要将之前构思的模糊逻辑控制算法,与这台老旧窑炉的实际情况结合,写入控制核心。

这过程容不得半点差错。

前两步虽然新奇,但还在工人们的理解范围内。

真正的挑战是第三步:改造窑炉内部的挡火墙和烟道。

当李向前拿出图纸,指出需要拆除部分原有的耐火砖结构,重建新的通道时。

“小李师傅……”王师傅搓着手,凑近一步,“这窑炉可是咱们厂的命根子,都用了快二十年了,结构牢固得很。这么大动干戈,万一……万一要是弄塌了,或者效果不好,那可就……”

他的话没说完,但担忧溢于言表。

周围几个搪瓷厂的老工人也面露难色,对着那厚重的窑壁直摇头。

李向前放下图纸,没有直接反驳。

他拿起一块特制的耐火砖样品,又指了指图纸上一个复杂的结构剖面图。

“王师傅,大家看这里。”

“我们不是胡乱拆改。这个位置,新的支撑结构,我们参考了鸟类骨骼的桁架设计,用最少的材料实现最大的承重,比原来的实心墙更稳固,还节省空间。”

他又指向另一处:“还有这里,挡火墙的砌筑方式,模仿了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这种结构在受热时,应力分布最均匀,能有效防止热胀冷缩导致的开裂。”

最后,他的手指落在一个弯曲的通道设计上。

“这个挡火墙的弧度,也不是随便画的。它是根据海螺壳内部的对数螺线设计的。高温烟气经过这里时,会被引导形成一个稳定可控的涡流,就像烧水时锅里的漩涡一样。”

“这样一来,热量就不会直愣愣地冲向烟囱跑掉,而是在窑内充分循环、交换,让每个角落的温度都更均匀,烧出来的搪瓷废品率自然就下来了。”

仿生学?

鸟骨头?蜂窝?海螺壳?

这些词从李向前嘴里说出来,再结合图纸上那些看似异想天开却又隐隐符合某种力学美感的设计,让王师傅、陈工还有周围的工人们都听傻了眼。

他们搞了一辈子窑炉,只知道按老图纸、老经验来,哪里听过这些?

陈工扶了扶眼镜,凑近图纸,仔细研究着那些线条和标注,嘴里喃喃自语:“桁架结构……六边形应力分散……对数螺线引导气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