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三天拿出神级方案惊呆老厂长(1/2)
李向前带着刘虎和张峰回到前进厂。
他没多废话,直接把一摞从红旗厂带回的图纸和记录本拍在办公桌上。
“张峰,把这些图纸、数据重新整理,按我待会的要求,绘制基础改造图。”
张峰立刻站直身体,应了一声,眼神里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
“刘虎,跟我来库房,给你个新活儿。”
库房角落,李向前指着几块颜色各异、泛着特殊光泽的金属块,还有一些拆解下来的电子元件。
“这是我之前捣鼓出来的东西,你试试看,能不能按照我给的思路,做几个耐高温的传感器探头出来。”
他递给刘虎一张画得潦草但关键尺寸标注清晰的草图。
“材料特性和加工要点,我写在上面了。不懂就问。”
刘虎拿起一块深灰色的合金材料,入手沉甸,表面似乎有极细密的纹理。
他看看图纸,又看看材料,眉头紧锁。
这活儿,比之前跟着搞反应釜改造难度大多了。
“向前哥,这…我试试。”他攥紧了手里的材料。
李向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再多说。
他回到办公室,张峰已经铺开了图纸,正拿着铅笔和三角尺,一丝不苟地比对着数据。
李向前坐下,摊开自己的笔记本。
他需要设计的,是整个改造方案的核心。
【破障之眼】碎片库里,那些关于工业窑炉热工计算、流场模拟的零散数据在脑海中闪烁。
它们残缺不全,像是被打碎的拼图。
但结合从【基因图鉴】中解析出的信息片段——沙漠蜥蜴利用岩石比热容差异和微气流构筑温度梯度,鸟类骨骼中空结构的高效散热,蜂巢六边形结构的稳定与热量分布均匀性……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此刻在他的脑中开始碰撞、交织。
能不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控制窑炉的热量流动?
能不能,设计一种结构,像生物调节体温一样,精确引导热量,减少浪费?
他拿起笔,开始在纸上飞快地计算、勾画。
复杂的公式,奇异的结构草图,不断涌现。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
车间里机器轰鸣,办公室外人来人往。
李向前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刘虎那边,传来金属锉削和偶尔的电火花声响,显然也在艰难地尝试。
张峰则成了李向前的临时助手,不断根据他的要求查找数据、核对图纸细节。
三天。
整整三天,前进厂的办公室灯光几乎彻夜未熄。
当最后一张模拟图绘制完成,李向前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
一份厚厚的,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文件,摆在了桌面上。
《红旗搪瓷厂隧道烧结窑节能及精确温控改造方案》。
再次来到红旗搪瓷厂的会议室。
周同和厂长、陈工、王师傅早已等候多时。
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期待。
李向前将那份厚实的方案放到会议桌中央。
周同和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入手的分量让他微微一怔。
他翻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表格,以及几张用不同颜色线条标注的、看起来异常复杂的图纸。
陈工和王师傅也凑了过来。
“……采用前进厂自研的,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多点智能温控系统】……”陈工低声念着方案摘要,声音越来越低,带着明显的困惑。
“模糊逻辑?这是什么控制方法?”
“【多点智能温控】?我们厂的反应釜上好像见过类似的……”王师傅努力回忆着,但感觉又完全不同。
李向前平静地开口解释。
“简单来说,这套温控系统,可以不再依赖单一的温度设定点。”
“它可以根据你们烧制不同搪瓷产品、不同烧结阶段的工艺要求,预设多条温度曲线。”
“通过在窑炉内部合理布置多个新型耐高温传感器,实时采集各区域温度数据,系统会自动判断、模糊运算,然后精确调节对应的加热单元或通风挡板,实现对整个窑炉温度场的动态、分区、精确控制。”
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周同和、陈工、王师傅耳中。
模糊逻辑?自动判断?分区控制?
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如同天方夜谭。
陈工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手指颤抖地翻到后面几页,看到了那几张手绘的模拟图。
图上用红、黄、蓝等颜色的箭头和曲线,标注着改造后窑炉内部热气的流动方向和温度分布预测。
“这…这是…窑炉内部热流分布模拟图?”陈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干涩。
“你们…你们怎么模拟出来的?”
“基于热工计算和流体力学原理的推演。”李向前回答得轻描淡写。
推演?
这玩意儿也能推演出来?
陈工感觉自己的大脑有些宕机。
王师傅的注意力则被方案中另一个名词吸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