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燃1978:工业神手从修车铺开始 > 第38章 完了!油出大事,老客户上门退货!

第38章 完了!油出大事,老客户上门退货!(1/2)

目录

油腻的纸条被孙强用力拍在桌上,上面的字迹潦草而愤怒。

“哥!西边跑运输的老张头,把上次那两桶油退回来了!”孙强声音发颤,脸憋得通红。

李向前拿起那张散发着劣质机油味的纸条,扫了一眼。

“说油不行,轴承发热,噪音大,怀疑咱们掺假。”孙强把纸条上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语气里满是焦急和委屈,“还有好几个司机打电话问,感觉这次的油没以前好使!哥,这可咋办?好不容易……”

李向前放下纸条,指尖捻了捻,触感确实不对,不够顺滑。

“退了多少桶?还有谁反映类似问题?”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就老张头退了两桶,还有三四个打电话抱怨的。”孙强搓着手,“哥,这名声要是坏了……”

李向前站起身,走到墙角堆放成品油桶的地方,拧开一桶刚生产出来的,用手指沾了一点。

浑浊,有微小的颗粒感。

他的心沉了下去。

口碑是靠效果硬砸出来的,脆弱得很,垮掉只是一瞬间的事。

“孙强。”

“哎,哥!”

“通知下去,所有生产线,全部暂停。”

孙强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圆:“啊?哥,全停了?那,那咱们吃啥?工人咋办?”

李向前转过身,看着他。

“现在不停,等名声彻底臭了,以后就都没得吃了。工人那边,工资照发,先安排他们清理厂区,维护设备。”

他拍板决定,不留商量余地。

孙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重重点头:“好,我这就去通知!”

车间很快安静下来,只剩下冷却水循环的单调声响。

李向前独自来到临时搭建的化验角。

那台老旧的【乌氏粘度计】被擦拭得还算干净。

他取了几个批次的样品,开始耐着性子测试。

注样,恒温水浴,掐表计时。

记录下的数据,一组比一组难看。

粘度值像脱缰的野马,忽高忽低,完全失去了稳定性。

他又找出之前从黑市买来的几桶添加剂样品。

颜色深浅不一,气味也各有差别。

他尝试用厂里仅有的简陋玻璃仪器做一些基础的分离和滴定。

前世的化学知识储备还在,但面对这些成分复杂的工业添加剂,仅凭烧杯、试管和有限的几种试剂,无异于盲人摸象。

他需要知道这些添加剂的关键组分是什么,才能找到稳定的替代来源,或者,尝试自己合成。

但分析,太难了。

合成?风险更大,投入也更高。

黑市货源,质量就像掷骰子,这次是六点,下次可能就是一点。

这条路,走不长。

他烦躁地放下试管,笔在记录本上划下一道重重的墨痕。

必须找到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

但正规渠道,要么需要介绍信、要么需要指标,要么价格高昂,现在的“前进五金厂润滑油分厂(筹)”,哪条路都走不通。

问题不止在原料。

他走到三号反应釜旁。

之前的检查结果还历历在目。

【搪瓷反应釜(500L)】

【状态:内衬搪瓷多处破损扩大,存在脱落风险(高危),搅拌轴密封轻微渗漏…】

【损耗倒计时:18天06小时41分(加速衰减中)】

这才几天,倒计时又缩短了不少。

高速搅拌,物料冲刷,温度变化……每一次生产,都在加速这口“锅”的死亡。

一旦搪瓷碎片大量脱落,混入产品……后果不堪设想。

修补搪瓷需要专业技术和材料,他没有。

更换内胆?更不现实,没钱,也没地方找这种配件。

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报废?

李向前靠在冰冷的釜壁上,感到一阵无力。

光有超前的配方和【破障之眼】还不够。

工业生产,是一个链条,原料、设备、工艺、人员,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不能只盯着问题抱怨。

原料不稳定,那就想办法稳定工艺参数,提高容错率。

工人操作不熟练,那就简化流程,设计辅助工具,加强培训。

他回到车间中间。

孙强正带着几个新来的工人在清理一台闲置的泵。

“孙强,你过来。”

李向前把他叫到一边。

“哥,啥事?”

“从明天起,你带着小五他们几个,跟我跑试验。”

“试验?”孙强不解。

“嗯,调整工艺参数。”李向前指着一台反应釜,“我要找到最合适的温度曲线、搅拌速度和加料顺序,尽量减少原料批次差异带来的影响。”

他需要利用【破障之眼】对反应过程进行更精细的监控。

虽然无法直接分析化学成分,但【破障之眼】能反馈出设备在不同参数下的运行状态,比如温度场的均匀度、搅拌桨的负载变化、密封处的微小震动等。

这些物理层面的反馈,结合产出样品的测试数据,可以反推出更优化的工艺窗口。

“还有,得做几个小玩意儿。”李向前比划着,“比如,给加料口装个定量的漏斗,或者弄个简单的机械定时器,到时间就响铃提醒。尽量把操作弄得傻瓜一点,减少出错的可能。”

“我明白了,哥!”孙强用力点头,“我这就去准备!”

“你重点学着观察反应现象。”李向前叮嘱道,“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流程。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看颜色,什么时候听声音,这些经验很重要。”

他亲自上手,带着孙强和小五,进行小批量的工艺调整试验。

一遍遍地尝试,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破障之眼】视野里,反应釜内部的能量流动随着参数调整而变化,损耗倒计时的衰减速度,在某些参数组合下,似乎也变得平缓了一些。

这给了李向前一丝希望。

几天下来,一套优化后的工艺规程初步成型,操作步骤被进一步细化,关键节点都有了更明确的判断依据和辅助手段。

工人们的操作失误率有所下降,生产出的试验品,粘度波动范围也开始收窄。

但那个最根本的隐患——三号反应釜的搪瓷破损,依然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物理修复的路走不通。

那……化学层面呢?

李向前再次想到了【基因图鉴】。

褐家鼠的皮脂腺分泌物,能在恶劣环境下保持关节灵活,提供了基础润滑脂配方。

蛞蝓的粘液,高效粘附,还能形成保护膜。

【高效粘附性生物胶体配方(片段)】

【表面活性剂与惰性保护膜形成原理(初级)】

这些信息碎片在他脑海里碰撞。

如果,在现有配方里,加入某种成分……

这种成分,不需要修复搪瓷。

它只需要能与脱落的、微小的搪瓷颗粒发生反应,或者将其包裹起来,形成一种无害的、稳定的微小粒子,悬浮在润滑脂中,不再对设备造成磨损。

甚至,这种成分本身,能不能在金属基材暴露的地方,形成一层临时的、类似蛞蝓粘液的惰性保护膜,减缓进一步的腐蚀?

这个想法大胆,甚至有些异想天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