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百草堂之荆芥穗(1/2)
光绪二十七年的芒种,豫东平原的雨来得又急又密。百草堂的青石板路被浇得油亮,檐角垂落的雨帘里,隐约能看见后院晒架上翻卷的荆芥穗——那是王宁今早天未亮时抢收的,绿中带紫的花穗沾着水汽,在雨雾里透着股辛香。
“哥,这荆芥穗再晾不成,怕是要发霉了。”王雪抱着膝盖蹲在门槛边,辫梢的水珠滴在靛蓝布裙上,“昨儿钱老板还说,孙玉国的‘济世堂’在收陈穗,给的价压得极低。”
王宁正用竹耙子把穗子归拢到屋檐下,闻言直起身抹了把脸:“陈穗能比新鲜的?你忘了《本草》里说的?荆芥穗要‘夏采绿穗,晒之辛香’,孙玉国那是糊弄外行人。”他指尖捻起一枚花穗,淡棕色的宿萼像只小钟,顶端五齿裂得整齐,“你闻这味,辛气冲鼻,这才是能解表散风的好东西。”
话音未落,堂外传来一阵噔噔的脚步声。刘二狗掀着油布伞闯进来,裤脚沾满泥点,身后跟着个捂着头的汉子,额角渗着血珠。“王掌柜,救救我家汉子!”汉子媳妇哭哭啼啼的,“今早去地里薅草,让野蜂蛰了半边脸,现在头也晕,身上还起疹子!”
王宁见那汉子脸颊肿得发亮,脖颈上满是淡红色风团,伸手搭了搭脉:“脉浮数,是风热夹湿。雪丫头,取荆芥穗三钱,配薄荷、蝉蜕各一钱,赶紧煎了。”
“等等!”门外突然响起个尖细的声音,孙玉国披着件黑绸马褂,慢悠悠晃进来,身后的郑钦文捧着个药箱,“王掌柜这方子,怕是不对症吧?蜂毒是热毒,哪能用荆芥穗这种温性药?”
王宁眉峰一挑。孙玉国这两年总来搅局,去年就造谣说百草堂的荆芥穗掺了杂草,害得好几户村民转去济世堂抓药。他压下火气,指了指药柜上的《本草备要》:“孙掌柜不妨看看,荆芥穗虽辛温,却能‘透疹消疮’,这疹子是风邪郁于肌肤,非它不能散。你那寒凉药一用,风邪闭在里头,疹子发不出来,才要坏事。”
“哼,嘴皮子倒利索。”孙玉国摸了摸山羊胡,冲刘二狗使个眼色,“我这儿有现成的败毒散,掺了黄连、黄芩,保管一剂就好,比你这慢煎的汤药快多了。”
汉子媳妇犹豫起来,汉子却突然打了个喷嚏,鼻涕眼泪直流:“我、我头更晕了,还觉得冷……”
王宁心头一紧,这是风寒夹湿的兆头!他没再理会孙玉国,转身对王雪道:“加防风二钱,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再取新鲜荆芥穗捣成泥,加醋调了敷在患处。”
王雪手脚麻利地抓药,铜药碾子转得嗡嗡响。王宁一边给汉子敷药,一边解释:“你这是被蜂毒引动了外感,荆芥穗配防风,能散风邪;生姜温胃,防它辛散太过。这就叫‘表里兼顾’。”他指尖按在汉子太阳穴上轻轻揉着,“孙掌柜的黄连是苦寒药,你本就受了风,再用寒药,怕是要引邪入里。”
药煎好时,雨势小了些。汉子喝下药汤,不过半盏茶的功夫,竟打了个响亮的喷嚏,额头的冷汗渐渐收了。“身上松快多了!”他咂咂嘴,“这药味冲是冲,喝下去浑身暖洋洋的。”
孙玉国的脸青一阵白一阵,甩了甩袖子:“不过是碰运气!”转身往外走时,故意撞翻了墙角的药篓,半篓荆芥穗撒在泥水里。
“你!”王雪气得脸通红,正要上前理论,被王宁拉住。他弯腰捡起沾泥的穗子,对那汉子媳妇道:“剩下的药渣别扔,加水熬了洗疹子,能止痒。记得让他避风,荆芥穗虽能透疹,可刚发汗,再受了风,怕是要反复。”
等众人散去,王雪蹲在地上捡穗子,眼泪掉在泥水里:“哥,孙玉国就是故意的!他明知道咱们靠这荆芥穗周转,去年他进的陈穗药性弱,治坏了张屠户的风寒,现在还记恨着呢。”
王宁把干净的穗子重新摊开,阳光恰好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得花穗上的水珠亮晶晶的。“药性骗不了人。”他望着远处济世堂的幌子,“张屠户后来不还是来咱们这儿,用荆芥穗配金银花,三剂就好了?孙玉国只知荆芥穗能解表,却不知它‘温而不燥,散而不伤’,配伍得好,风寒风热都能用。”
正说着,张娜端着刚蒸好的槐花糕从里屋出来,围裙上沾着面粉:“别气了,钱老板刚才差人来说,下午带新客商来看看咱们的荆芥穗。”她把糕递给王雪一块,“你哥说的是,这药材就像人,得懂它的性子才能用好。”
王雪咬了口糕,甜香混着院里的药香,心里舒坦了些。檐角的雨停了,风一吹,晒架上的荆芥穗轻轻摇晃,辛香漫开来,像是在说,有些东西,任凭风雨折腾,骨子里的劲儿是散不了的。
这时,护道者林婉儿挑着药篓从后门进来,篓里是刚采的蒲公英和连翘。“王大哥,山里潮,荆芥穗还够吗?”她抹了把额角的汗,“我见坡上还有几丛,就是长得矮些。”
王宁眼睛一亮:“矮些不怕,只要穗子饱满。走,咱们明天一早去采,正好给张阳药师备着——他前儿说要配消疮的方子,缺好荆芥穗呢。”
暮色漫进百草堂时,王宁把晒得半干的荆芥穗收进陶缸,盖紧了木盖。缸沿贴着张纸条,是他仿着《千金方》写的:“荆芥穗,辛温归肺肝,解表透疹消疮,忌与虚汗者用。”字迹在油灯下微微晃动,像是在等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波。
入伏的日头毒得像火,百草堂后院的晒谷场被晒得发烫。王宁蹲在竹席旁,正用竹筛子筛着荆芥穗,绿中带紫的花穗簌簌落下,混着细碎的阳光,辛香在热风里漫得很远。
“哥,钱老板带的客商可真挑。”王雪端着铜盆过来,往晒席边的石槽里泼水,水汽蒸腾起来,“刚才那穿绸衫的先生,捏着穗子看了半晌,还问是不是‘香荆芥’——我瞅着他倒像是懂行的。”
王宁直起身,指腹捻起一枚宿萼完整的花穗:“他说的‘香荆芥’就是荆芥穗的正名,《本草衍义》里写着呢,‘荆芥穗气香,故俗呼香荆芥’。真正的好穗子,得是花未全开时采的,你看这五齿裂的宿萼,捏着轻脆,闻着辛气冲,这才是能透疹消疮的宝贝。”
话音刚落,钱多多摇着折扇踱进来,身后跟着个戴水晶墨镜的中年男人,袖口绣着暗纹。“王掌柜,这位是从南京来的胡先生,专做药材出口的。”钱多多笑得眼角堆起褶子,“胡先生听说你这荆芥穗是豫东头份的,特意来瞧瞧。”
胡先生摘下墨镜,目光落在竹席上的穗子上,指尖轻轻拨弄:“去年在北平,见过孙玉国的货,说是你们这儿的特产,只是那穗子发黑,气味也淡。”他拿起一枚凑近鼻尖,眉头微蹙,“王掌柜的货,确实辛香浓郁,只是……”
王宁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胡先生想说什么——上个月济世堂收的陈穗,被孙玉国用硫磺熏过,看着颜色鲜亮,实则辛气被闷住了,药性折损大半。他转身从里屋捧出个陶瓮,揭开盖子:“胡先生请看,这是去年的陈穗。”
瓮里的穗子呈深褐色,宿萼软塌塌的,捏在手里发潮。王宁把新旧穗子并排摆在白瓷盘里:“您瞧,新穗绿中带紫,宿萼像小钟似的挺括;陈穗发黑发瘪,这就是《炮炙大法》说的‘陈者辛散力减’。孙玉国用硫磺熏,是为了压霉味,可这药一熏,解表散风的本事就没了,用它治感冒,怕是耽误事。”
胡先生拿起两枚穗子对着日头看,忽然笑了:“王掌柜果然懂行。我在南京见过个病例,有户人家孩子出麻疹,用了熏过的荆芥穗,疹子憋在里头,差点转成肺炎。后来换了新穗配蝉蜕,三剂就透了。”他顿了顿,“这药辛温归肺肝,透疹得靠那股冲劲,熏过的就像没了骨头的人,站不起来喽。”
正说着,院外传来郑钦文的吆喝声:“王掌柜,我家婶子浑身痒得厉害,孙掌柜说您这儿的荆芥穗能治,特意让来抓药!”
王宁抬头一瞧,郑钦文扶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老太太胳膊上满是红色风团,挠得血痕累累。“前儿去济世堂抓了药,”老太太喘着气,“孙掌柜给的荆芥穗,熬了汤洗,越洗越痒,还头晕得厉害。”
王宁伸手按按老太太的脉,又看了看她的舌苔:“您这是风疹夹表虚,孙玉国给您用了多少荆芥穗?”
“他说要重用才见效,一次抓了五钱。”郑钦文在旁搭话,“还加了麻黄,说能发汗。”
王宁眉头紧锁:“胡闹!《本草经疏》明说‘荆芥穗虽能透疹,然表虚自汗者忌用’,您本就气虚,用五钱荆芥穗加麻黄,这是逼着汗往外冒,能不头晕吗?”他转身对王雪道,“取荆芥穗二钱,配防风一钱,再加黄芪三钱,水煎温服。记住,外洗只用一钱,加艾叶煮水,温温的擦,别烫着。”
胡先生在旁看得仔细,等王雪抓好药,忽然问:“王掌柜,这表虚的人用荆芥穗,就像火上浇油?”
“也不是不能用,得配着补气血的药。”王宁给老太太盖好药包,“就像这人本就虚,你让他扛重物,得有人在旁边扶着。黄芪补气,防风助荆芥散风,三者搭配,既能透疹止痒,又不伤正气。孙玉国只知荆芥穗能散,不知它‘散而不伤’的关键在配伍,这就是庸医害人。”
老太太千恩万谢地走了,胡先生却盯着竹席上的穗子出神。钱多多凑过来:“胡先生,王掌柜的货可是实打实的好,要不今儿就定了?”
胡先生摇摇头:“我还想看看王掌柜怎么用这荆芥穗治疮疡。前儿听张阳药师说,他用荆芥穗配连翘,治好了个背上长痈的汉子。”
王宁眼睛一亮:“巧了,张阳药师今儿一早就派人来送方子,说城西李屠户的痈疮刚起,让备着荆芥穗、连翘、蒲公英。要不,咱们现在就过去瞧瞧?”
日头偏西时,一行人到了李屠户家。李屠户光着膀子趴在炕上,后颈肿起个拳头大的红包,红肿处还泛着亮。“昨儿还只是个小疙瘩,”他疼得龇牙咧嘴,“今儿一早就肿成这样,头也疼得像要裂开。”
张阳药师正坐在桌边写方子,见王宁进来,举了举手里的纸:“我拟了个方子,荆芥穗三钱,连翘五钱,蒲公英一两,都是消疮的药。王掌柜,你看这配伍如何?”
王宁凑近看了看痈疮,又摸了摸李屠户的额头:“有表证,头痛发热,正该用荆芥穗解表散风。《外科正宗》里说,疮疡初起有表证者,用荆芥穗‘开其皮毛,使邪从外散’。再配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表里都照顾到了。”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李屠户是不是爱出汗?”
李屠户媳妇点头:“是啊,他干活总汗流浃背的。”
王宁对张阳道:“那得减点荆芥穗的量,加两钱白术。他本就自汗,荆芥穗辛散,怕他虚上加虚。”
胡先生在旁看得连连点头,等张阳抓好药,忽然对王宁道:“王掌柜,你这荆芥穗,我全要了。只是有个条件——得让你妹妹跟我去南京,教药行的人认新穗陈穗。”
王雪脸一红,捏着围裙角:“我、我就懂点皮毛……”
“你刚才跟钱老板说的,‘宿萼五齿裂,气辛质轻脆’,这话比药书还明白。”胡先生笑着说,“现在好多药商分不清新旧穗,耽误多少病人?你去教教他们,也是积德。”
王宁望着竹席上金灿灿的穗子,忽然想起爹临终前说的话:“药材是救人的,不是赚银子的。得让用它的人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拍了拍王雪的肩:“去,让南京的人也尝尝咱豫东荆芥穗的辛香。”
暮色降临时,钱多多帮着把荆芥穗装袋,孙玉国不知何时站在院门口,望着忙碌的众人,脸色阴沉沉的。刘二狗凑在他耳边嘀咕:“掌柜的,要不咱也进点新穗?”
孙玉国啐了口唾沫:“新穗贵得像金子,他王宁能撑多久?等着瞧,过几日下雨,他那穗子晒不干,还不是得求着我收!”
屋里,王宁正给胡先生打包样品,王雪忽然指着窗外:“哥,你看天上的云,怕是真要下雨了。”
王宁抬头望去,西边的乌云正往这边涌,像打翻了的墨汁。他忽然想起晒在院里的穗子,心里咯噔一下——那些刚采的荆芥穗,还没干透呢。
处暑的雨缠缠绵绵下了三天,百草堂的屋檐下总挂着层湿雾。王宁站在药库门口,眉头拧成个疙瘩——新收的荆芥穗堆在竹架上,底层的穗子边缘已经泛出霉点,辛香里混着股潮味,像被水泡过的柴火。
“哥,这穗子再晾不干,怕是真要废了。”王雪把炭火盆往竹架下挪了挪,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钱老板刚才捎信,胡先生在南京催货呢,说那边风疹闹得厉害,等着荆芥穗救急。”
王宁用竹片拨开穗子,宿萼上的霉点像撒了层黑粉,他捏起一枚凑到鼻尖,辛气淡得几乎闻不见:“《炮炙大法》里说‘荆芥穗畏湿,霉则辛散力绝’,这要是送到南京,治不好病不说,还得砸了咱们的招牌。”他转身往堂屋走,“我去济世堂看看,孙玉国那儿说不定有干燥的法子。”
王雪一把拉住他:“哥你忘了?上次他故意把穗子扔泥里!再说他收的都是陈穗,哪懂怎么护新穗?”
“此一时彼一时。”王宁掰开她的手,“他是商人,可也是药铺掌柜,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好药烂掉。”
济世堂的门槛比百草堂高两寸,王宁掀帘进去时,孙玉国正对着账本打哈欠。柜台后的药架上摆着个黑陶缸,缸口敞着,里面的荆芥穗呈深黄色,看着倒干爽。
“王掌柜稀客啊。”孙玉国放下账本,眼皮都没抬,“是来借炭火,还是来讨干燥的法子?”
王宁没绕弯子:“我那批新穗潮了,想问问孙掌柜有什么法子能救。”
孙玉国忽然笑了,从缸里抓出把穗子扔在柜台上:“你看我这穗子,去年的陈货,用石灰缸焐了半年,照样干爽。不过嘛……”他拖长了调子,“这法子要是说给你,我济世堂以后还怎么跟百草堂抢生意?“人命关天的时候,哪还顾得上抢生意?”王宁指着门外,“南京风疹正凶,胡先生等着这批穗子救急。你要是藏着法子不说,耽误了病人,就不怕损阴德?”
这话戳中了孙玉国的痛处。前年他用陈穗治坏了张屠户的风寒,至今还有村民背后戳他脊梁骨。他闷了半晌,从柜台下摸出个油纸包:“这是草木灰,用竹篮装了铺在穗子底下,再把竹篮吊在房梁上,让风从四周过。记住,不能用炭火烤,一烤辛气就跑了,跟陈穗没两样。”
王宁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包底的硬块:“多谢孙掌柜。这批穗子要是能用,我分你三成利。”
“谁稀罕你的利?”孙玉国别过脸,“我是怕别人说,豫东的药商用不好荆芥穗。”
回到百草堂,王宁立刻让王雪把草穗倒在竹筛里,底下铺了层草木灰。张娜端来刚熬好的姜汤:“刚才林婉儿来了,说山里有户人家孩子出麻疹,疹子憋在里头,烧得直说胡话。”
“疹子不透可是大事。”王宁喝了口姜汤,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荆芥穗透疹得靠那股辛劲,配着蝉蜕、牛蒡子,才能把疹子‘脱’出来。要是用了霉穗,疹子透不了,热毒憋在肺里,会出人命的。”
正说着,院外传来林婉儿的声音:“王大哥,我把孩子带来了!”
王宁迎出去,见林婉儿背着个竹篓,篓里卧着个小脸通红的娃娃,呼吸急促得像拉风箱。孩子娘跟在后面,眼泪汪汪的:“村里的赤脚医生说,是疹子出不来,让赶紧来找您。”
王宁解开孩子的衣襟,胸口果然布满细密的小红点,像被针扎过似的。“脉浮数,舌尖红,是风热闭表。”他转身对王雪道,“取新晒的荆芥穗三钱,蝉蜕二钱,牛蒡子三钱,加芦根煎水,温凉了灌下去。记住,煎的时候不能盖锅盖,得让辛气散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