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 > 第213章 两国文化交融

第213章 两国文化交融(1/2)

目录

春深时,“拓海号”的帆影已在东海往返了十二趟。阿雪新织的锦缎里,开始混进更细碎的光纹。

有吕宋岛的胡椒粒折射的金斑,有占城稻穗沉甸甸的橙黄,还有波斯商人腰间琉璃珠流转的靛蓝。

这些光纹在布面上蜿蜒,竟自发织成一条跨海的河,河面上漂着各国的船。

大唐的楼船载着瓷器,扶桑的遣唐船堆着漆器,大食的商船捆着香料,船帆上的文字光纹彼此触碰,像在低声交谈。

智海常去大阪港的工坊帮忙。

老织工们总围过来,指着锦缎上某个眼熟的纹样笑。

“这是三十年前我教给唐人徒弟的缠枝纹,他竟改得这般灵动!”

说着便要拿过织梭,指尖的“忆”字光纹与布面的“承”字光纹一碰,断了多年的技艺便顺着丝线流了回来。

有次阿雪的弟弟不小心打翻了染缸,靛蓝的染料漫过未织完的锦缎。

众人正惋惜,却见那染料在光纹的指引下,竟在布角晕出半朵青花——与长安西市瓷器铺里的纹样分毫不差。

京都的算学馆里,板垣的算盘添了新珠子。

有颗来自天竺的水晶珠,算珠相撞时会发出清越的响,惊得窗外的樱花簌簌落下。

花瓣飘进窗,落在摊开的《九章算术》上,与书页里“方田”“粟米”的光纹纠缠,竟在案上拼出一幅微型的稻浪图。

国王路过时总驻足,看着图里混生的占城稻与扶桑粳稻,突然吩咐人把皇家粮仓的种子分发给农户。

“让它们在同一片田里生根。”

那年夏天,应天府的市集来了群特殊的客人。

扶桑的能剧艺人穿着绣着“乐”字的戏服,在戏台上演《兰陵王》,水袖翻飞时,袖角的光纹与台下唐人喝彩的“赞”字光纹连成一片。

戏散后,有个唐人工匠拉着艺人们比划,要教他们用蜀锦做戏服里的衬里,“这般才耐穿,还能让光纹透得更亮”。

旁边卖胡饼的铺子飘出香气,掌柜的是波斯人,却能用流利的唐话招呼客人。

“要加长安的芝麻,还是扶桑的海苔?”

智海的唐镜愈发温润。有回他在青龙寺旧址打坐,镜面突然映出后院的竹林。

还是他年轻时抄经的模样,只是竹下多了个扶桑小沙弥,正用狼毫临摹《礼记》,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的“礼”字光纹里,竟裹着半片假名的“和”。

小沙弥抬头,看见镜外的智海,笑着露出缺了颗牙的豁口,像极了当年的自已。

入秋时,“拓海号”带回个消息:大阪港要建一座新的码头,名字叫“共津”。

奠基那天,智海带去了长安的夯土工具,阿雪送来混着两国丝线的奠基石绳。

板垣捧着新制的量尺,尺子上“度”字光纹一端连着唐尺的刻度,一端接着扶桑的曲尺。

当第一块奠基石落下,海底突然升起无数光纹,有当年“征”字褪去后残留的微光,有商船往来留下的“通”字余韵,还有渔民撒网时的“渔”字涟漪。

它们在基石下交织成网,托得石块稳稳落地。

工坊里的旧帆布渐渐拆完了。

阿雪指挥着织工们,把那些褪尽“征”字的布料改造成货囊,分给往来的商人。

有个曾参与过战船建造的老兵,摸着货囊上若隐若现的“风”字浅痕,突然红了眼眶。

那是他年轻时在船桅上刻下的,原以为早被炮火炸毁,竟藏在帆布深处,被光纹好好护着。

冬至那天,“共津”码头落成。

各国商人聚在新修的“同庆”楼里饮酒,酒盏相碰时,杯沿的光纹纷纷跃起。

唐酒的“醇”,扶桑酒的“清”,波斯酒的“烈”,在梁间汇成一团暖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