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两国文化交融(2/2)
智海看着墙上的匾额,那是国王与大周知府合写的“四海之内”,墨迹未干,就有光纹从字里钻出来,顺着梁柱爬向窗外,与海面上的光纹连成一片。
深夜的码头,阿雪的弟弟正帮着唐商整理货单。
少年的指尖划过“友”字光纹,突然想起临行前姐姐的话:“每道光纹都是人心生的桥。”
他抬头望向海面,“拓海号”的帆影正穿过月色,帆上的“同舟”二字在浪涛里起伏,像两只手,一只握着长安的晨钟,一只牵着大阪的暮鼓。
智海的唐镜终于补全了。
最后一块碎片是在“同庆”楼的梁上找到的,工匠说那是当年建楼时,从扶桑运来的木料里嵌着的。
当碎片归位,镜面突然亮起,映出无数交叠的人影。
有遣唐使与唐人共研书法,有唐僧为扶桑病人诊脉,有两国孩童在沙滩上用树枝共画大海。
这些人影渐渐淡去,化作纯粹的光,与智海记忆里青龙寺的阳光融为一体。
他把唐镜留在了“同庆”楼的正厅。
往来的旅人路过时,总会忍不住摸一摸镜面,每个人的指尖都带出一道光纹。
商人的“信”,工匠的“巧”,农夫的“勤”,艺人的“美”,这些光纹在镜面上流转,最终织成四个字——“天下一家”。
那年除夕,大阪港的钟声与应天府的钟声同时响起。
智海站在“共津”码头,看见海面上的光纹突然齐刷刷转向天空,像无数条金线,把大唐的明月与扶桑的初雪缝在了一起。
远处,“拓海号”正满载着年货返航,新织的帆上,“同舟”二字旁又多了道“年”字光纹。
那是两国百姓一起绣的,用的是长安的红绒线与扶桑的白棉线,针脚里还藏着孩子们写的“福”字。
风穿过帆影,带来远处市集的喧闹。
智海轻叩念珠,听见檐角的铜铃在唱——不再是争执的余响,而是千万种声音织成的歌。
像他补好的唐镜,像阿雪织就的屏风,像这片海面上永不褪色的光纹,温柔地裹着每个来往的人。
镜中的白光愈发温暖,像极了岁月最初的模样。
开春后,“共津”码头的光纹竟生出了根。
有渔民发现,浅滩的礁石上冒出些半透明的嫩芽,芽尖缠着“渔”与“农”的光纹,风一吹就开出细碎的花。
花瓣飘到哪里,哪里就长出新的纹样——渔网染上稻穗的金黄,犁铧缀着海浪的银蓝。
阿雪新织的屏风送到了长安,摆在两市之间的楼阁里。
过往的胡商看见屏风上的“日月同辉”,竟纷纷驻足,有人解下腰间的琥珀,有人取下帽上的孔雀石,要阿雪织进新的纹样。
“让大秦的光也进来。”
他们说。
阿雪笑着答应,指尖的“织”字光纹立刻分出无数细缕,缠上那些宝石的光。
智海常去“同庆”楼看唐镜。镜中的“天下一家”四个字愈发鲜活,偶尔会映出些新景象。
有扶桑学子在长安太学里与唐人辩论,有大唐医师带着药箱登上扶桑的渔船,还有个波斯商人,正用算珠教两国孩童算海贸的账目。
那日清晨,镜面上突然凝出一层水汽。
智海伸手拭去,竟摸到水汽里藏着的暖意。
那是无数双手交握的温度,是不同语言说出的“你好”,是海船靠岸时,舱门打开的刹那,混着香料与稻米的风。
远处,“拓海号”又要起航了。
新帆上的光纹已分不清谁来自哪里,只知道风一吹,它们就齐齐向前,托着船,也托着满船的期待,驶向更辽阔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