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章 玉衡证道·起房1(1/2)
伴随着少华部落迅速发展,洞穴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原本部落有大大小小十五处洞穴,勉勉强强挤下六百多族人。
如今,烧窑占据2处洞穴,再加上导师们居住的大洞,剩余的洞穴已经很拥挤。
但是部落的物资却越来越多,成吨的咸鱼、苎麻纤维、编织品、矿石、植物种子果实已经堆积如山。这些物资已经无处存放只能暂时放置在露天。最近雨水逐渐增多,长此以往肯定不是办法。
此外,又有上百部落工加入少华的生产建设,他们的居住也是个大问题。最近他们都在广场上席地而睡,老绿给他们提供了编织的草垫子。无奈露天蚊虫太多,这样的睡眠很是艰辛,而且下雨的时候他们还是得躲进洞穴避雨。
老绿忧心忡忡,提议开凿新的洞穴以供居住和储藏。选择山石较为稀疏的山坡,用石铲进行挖掘,如果中途遇到比较大的岩石,就顺着岩石的边缘挖掘,直到整个掏出来。这是部落时代的惯常做法,少华的山洞有一半都是这么来的,只是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挖一个山洞可能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时间,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导师们经过商议,认为少华部落各项先决条件已经充分,可以开始建造房屋。
建房的第一步是选址,部落正东方,位于取水点和粘土坑之间的一大片缓坡非常合适。
一方面,那里地势高便于排水,向阳通风适宜居住,南北有山丘,正前方一条河流,地形上利于防守。
另一方面,那里土层状况优秀。地表生长的都是低矮草木,清理起来容易且没有厚厚的腐殖层。地表下半米都是优质粘土方便就地取材,粘土层下是牢固的硬土加岩石基底没有透水层,方便地基建造。
之前黄本骐一直带人在那里挖掘粘土,所以对地层情况相当了解。
小伙伴们都觉得不错,于是将这一大片区域划为居住区,虽然那里现在还是空荡荡的一片。
选址确定之后,汪磊带着他的土木学徒开始规划。他们用木桩和麻绳围出一座座房屋的位置,根据房舍不同的功能确定大小和方向。然后用草木灰和石子确定后续排水渠和道路,这个从一开始就要规划好。
这是相对简单的工作,难点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工程预算,计算出每一座房屋所需的物料数量。这可难倒了他的学徒们,因为这种级别的工程,必须开始使用计数法。
经过一番生不如死的折腾,最优秀的学徒打灰仙人成功学会计数。具体的方法是,在尚未建造的房屋地基前,摆上一小团泥土,后面放上三块小石子,代表需要用到三个粘土坑那么多的泥土。这样下次过来的时候,一目了然需要准备多少粘土。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消耗了15个投资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能指望原始人类一步从形象跨越到抽象。打灰仙人看起来笨拙的手段,却是数字和度量衡的前置技术。数学是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从极限思想萌芽到微积分建立,一层窗户纸的事情,人类整整用了两千年。
在施工队规划的时候,其他各组开始搜集建筑材料,包括木材、芦苇、石材和粘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