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05集:甘龙的诘问

第305集:甘龙的诘问(1/2)

目录

栎阳朝争

腊月的风卷着残雪,拍打在栎阳宫的青铜兽环上,发出沉闷的嗡鸣。偏殿内暖意融融,却压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秦孝公的朝会已持续了三个时辰,竹简在案几上堆叠的声响,比殿外的风声更让人心悸。

太傅甘龙缓缓直起佝偻的身子,花白胡须上还沾着案几上的酒渍。他朝御座上的秦孝公作揖时,宽大的袍袖扫过铜爵,溅起的酒珠落在朱红地毯上,洇出点点深色。“君上,”他的声音像陈年的陶瓮,带着土腥味,“老臣以为,治国如耕地,需顺天时、循旧例。圣人从不变更民俗来教化百姓,智者从不修改法度来治理国家。卫鞅先生欲变祖宗之法,恐天下人心不安啊。”

站在殿中阴影里的卫鞅忽然抬眼,玄色布袍上还沾着渭水的湿气。三日前他刚从商於之地巡查归来,靴底的泥块里混着新翻的黄土。“甘龙太傅此言差矣!”他向前迈了半步,腰间佩剑的穗子轻轻晃动,“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却都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法度各异,照样称霸诸侯!若一味守旧,夏桀为何会亡国?商纣为何会自焚?”

阶下传来倒吸冷气的声响。有个戴玉冠的大夫攥紧了手中的象牙笏板,指节泛白——卫鞅这话,简直是在指着历代先祖的牌位说话。

甘龙的脸色由红转青,他猛地一拍案几,青铜酒樽跳起半尺高:“放肆!桀纣是暴君,岂能与我大秦先祖相提并论?我秦国立国数百年,靠的就是祖宗传下的法度!”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屏息的群臣,“诸位可还记得,二十年前河西之战,献公爷中箭,我军退守洛水。若非老臣带人死守栎阳,秦国早已亡了!卫鞅不过是魏国来的客卿,懂什么秦国的根基?”

“根基若腐,再厚的墙也会塌!”卫鞅的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河西之地至今还在魏军手中,献公爷的箭伤至今还在秦人的心上流血!甘太傅守的,究竟是秦国的宗庙,还是士族的封地?”

这话像一把青铜匕首,精准地刺入朝会的僵局。站在甘龙身后的几个老臣突然挺直了腰,他们的封地都在河西附近,每年要给魏国缴纳贡赋。其中一个穿紫袍的宗室颤声道:“你……你休要挑拨离间!”

卫鞅转向御座,双手拢在袖中,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君上,臣在商於之地见农夫凿井时,发现新土之下尽是沙石。若只守着旧土不肯翻耕,再好的田地也长不出庄稼。如今秦国就是这待耕的田——废除世袭,百姓才有干劲;明确法度,官吏才不敢徇私;重视军功,士兵才肯卖命。此三者,便是耕战强国的铁犁!”

秦孝公一直沉默地摩挲着案上的河西地图,指腹在阴晋古城的位置反复碾过。那里的墨迹已被摩挲得发灰,像一道愈合不了的伤疤。“够了!”他突然拍案,青铜爵应声翻倒,酒液在地图上漫开,沿着河道的纹路蜿蜒,像一条深色的血河,“甘太傅,你说圣人不易民而教,可尧舜禹的教化,能挡得住魏军的戈矛吗?”

甘龙张口结舌,花白的胡须抖得像风中的枯草。

“卫鞅!”孝公猛地站起,玄色龙纹朝服在烛火下浮动,“你说的耕战之策,需多久能让秦国东出?”

“不出十年!”卫鞅的声音斩钉截铁,“五年积粮,三年练兵,两年便可收复河西!”

殿内死一般寂静,只有漏刻的水滴声在空旷中回荡。有个年轻的郎官忍不住抬头,他的父亲就是河西之战的阵亡士兵。

孝公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压抑多年的浊气:“好!就依你所言!”他从腰间解下佩剑,“哐当”一声掷在卫鞅面前的青砖上,剑鞘撞出的火星溅到卫鞅的靴边,“这把剑,赐你。有敢阻挠变法者,先斩后奏!”

卫鞅单膝跪地,双手举过头顶接剑。剑柄上还留着孝公的体温,烫得他掌心发麻。当他抬头时,正撞见甘龙怨毒的目光,那目光像淬了毒的箭,死死钉在他的背上。

散朝时,暮色已漫过栎阳的城墙。卫鞅握着剑走出偏殿,撞见景监在廊下等他,这个黥面的内侍手里捧着一件素色披风:“先生,天凉了。”他低声道,“甘龙的门生刚才在角门嘀咕,说要让您‘走不出三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