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枣塔(2/2)
一共有三间正房和一个小套间,外加一间小厨房。
平常爷爷奶奶就住在正中间的房子,这也是个里外间,左右两间是预备陆海川的大伯,二伯,或是姑姑一家来住的。
而陆海川一家所住的房子也是在爷爷名下。
解放前,爷爷是做小本生意的,生意最好的时候曾经开过一家小的古董店。
那时爷爷也年轻,他葫芦烫画的手艺也就是那时候跟一位手艺高超的老师傅学的。
也就在那段时间,爷爷存了点钱,置办了现在的这套房产,娶了奶奶。
解放后,爷爷就响应号召,直接关掉了那家古董店,去一家工艺品的厂子上班了。
所以爷爷现在有稳定的退休金,而奶奶也响应了当初家庭妇女走出家庭的号召,去街办厂上班,现在每月也有退休金,只不过比爷爷的少些。
而爷爷的现在所住的这套房产,因不涉及重大改/革和历史事件,所以所有权依然归自己所有。
但他也因为名下有房,也就彻底失去了在单位再分房的资格。
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之前爷爷本来就有一些家底,再加上奶奶勤俭持家,在六几年的时候,就又置办了一套房产,也就是陆海川一家现在所住的房子。
在六七十年代,房屋也是存在买卖的。
虽然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并不像现代这样复杂和活跃,但房屋交易确实存在。
在六十年代,房价受到官家调控较多,价格相对稳定。
在首都京市,房价大致为每平方米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而同为直辖市的津市,则房价相对便宜些。
而爷爷买下的这套房就是以每平米五十元买下来的,院子的价格是每平米三十元。
当时爷爷本来想给让大伯婚后居住的,大伯和妻子都在津市国营大厂,五几年的时候,西部城市建立分厂,他和妻子作为厂里的骨干都要被调到那边当领导。
为了鼓励这些骨干去,那福利给的相当高,不仅提两级工资,到那边还给分上一套三四十平米的房子。
这样大伯和大伯母就都选择去了那边,从此在西部城市扎根。
至于陆海川的二伯,则在北方的油田工作。
当年津市招工,二伯也是在众多青年中被选中的。
油田那边的福利就更没的说了,二伯母是当地人,一来二去,二伯也在那边扎了根。
一家四口共同张罗,把炒菜食材都弄得差不多了,一个热锅就熟之后,开始包饺子。
这时,爷爷奶奶午觉睡醒之后也加入到包饺子的行列。
“我那天去肉铺,正好赶上有海虾卖,我赶紧排队,幸运的抢上了两斤,回来我就剥好了皮,今天咱们包猪肉三鲜馅儿的饺子。”
奶奶得意从院子里拿出一包包好的虾仁。
津市属于沿海城市,所以海虾还是能吃到的,但因为这时候的保险技术以及运输功能差,所以海鲜也是比较昂贵的。
寻常百姓家偶尔幸运倒是能买到海虾,但很少舍得直接做熟了吃整个大虾的,一般人家都是剥好皮,变成虾仁保存,以备年节时期做菜或是包饺子吃。
“今天有三鲜馅的饺子吃,太好啦!”
陆海霞第一个拍手。
“也预示着咱们来年有个好彩头!”
爷爷笑着说。
“对,来年肯定也是个肥年!”
陆庆山不住地点头。
陆海川则和母亲相视一笑。
今天年前,陆海川和妹妹代卖葫芦烫画净赚了一千多元,来年肯定会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