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集:《科技伦理的社区参与模式》(1/2)
议事厅里的科技温度
陈默的登山靴陷进怒江畔的红泥里时,正好听见村委会的大喇叭在反复播放5G基站建设通知。藏式民居的碉楼尖顶在雨雾里若隐若现,他望着帆布包里那份被雨水浸出褶皱的《社区伦理议事会章程》,忽然明白为什么前两批技术员都折在了这里。
\"陈工,扎西书记在火塘边等你。\"乡干部老马的羊皮袄上凝着水珠,往坡下指的手关节泛着红,\"但你最好有心理准备,昨天开会的时候,格桑阿妈把选票都烧了。\"
火塘里的青松枝噼啪作响,把十二张黝黑的脸庞映得忽明忽暗。陈默刚摊开基站选址图,穿藏青色藏袍的格桑阿妈就用生硬的汉语拍了桌子:\"那东西有辐射!我家牦牛去年流产三只,不能再建在牧场旁边!\"
坐在角落的扎西书记默默转动着佛珠,等阿妈喘匀气才开口:\"陈工带来的不是命令,是商量。就像我们选活佛要听全村的意思,建基站也该这样。\"他指了指墙上新挂的木牌,\"这叫社区伦理议事会,今天第一次用。\"
陈默把图纸推到众人面前,指尖点在标注着经幡的位置:\"基站信号会被雪山挡住,必须建在海拔三千八的玛尼堆附近。但我们可以把机房外墙画成转经筒的样子,再请寺里的僧人开光祈福。\"他翻开另一个文件夹,\"还有三个方案,大家看......\"
讨论在酥油茶的香气里持续了四个小时。当扎西书记用朱砂笔在最终方案上圈出选址时,格桑阿妈突然起身,把自己的银镯子套在陈默手腕上:\"你们肯听我们说话,就不是坏人。\"
三个月后,当第一个5G信号塔在经幡飘扬的山巅亮起时,陈默正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贫民窟调试翻译器。铁皮棚屋里的居民们围着投影幕布,看他演示垃圾热解炉的三维模型。穿碎花裙的小学教师艾莎突然举手:\"分解后的废气会不会飘到学校?我们的孩子已经在呼吸煤烟了。\"
翻译器把斯瓦希里语转成中文时带着电流声。陈默调出废气处理系统的视频:\"这套设备有三重过滤,排放的气体比烧木炭还干净。但需要有人定期维护,我们可以培训社区里的人来做,每月有工资。\"
贫民窟的长老会议事厅里,三十七个代表用玉米粒投票——赞成的放在左碗,反对的放右碗。当左碗堆成小山时,曾经带头砸过垃圾车的青年卡鲁亚站起来:\"如果你们骗我们,这些铁家伙会像上次的净水设备一样变成废铁。\"
\"所以每个月要开一次会。\"陈默点开议事会章程的本地化版本,\"你们可以随时检查设备运行数据,有问题就停掉。\"他看着卡鲁亚眼里的怀疑慢慢变成动摇,想起怒江畔那个挂着经幡的基站,此刻应该正把虫草交易的直播信号发往全国各地。
卡鲁亚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半年前,某国际组织曾在这里安装过太阳能净水设备,承诺提供三年维护,却在设备故障后销声匿迹。锈迹斑斑的金属壳如今还躺在贫民窟边缘,像个被遗弃的诺言。陈默特意带团队找到那台废机器,当着长老们的面拆解分析:\"我们的热解炉用的是模块化设计,任何一个零件坏了,社区自己培训的技术员都能更换。\"他指着屏幕上的供应链图谱,\"所有配件在内罗毕的市场就能买到,价格公开透明。\"
艾莎突然问:\"那孩子们能去参观吗?我想让他们知道垃圾也能变成能量。\"这个提议让议事厅里响起嗡嗡的议论声。长老们交换着眼神,最终由最年长的姆布吉点头:\"可以建个参观通道,但要离设备三米远。\"
开工那天,卡鲁亚主动来帮忙搬运钢材。他卷起袖子露出小臂上的疤痕——上次抗议垃圾填埋场时被警棍打的。\"我弟弟在垃圾场捡塑料瓶时被压死了。\"他突然说,\"如果这东西真能行,我想让他在天上看见。\"陈默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远处的铁皮棚屋里,有人用破旧的收音机播放着世界杯预选赛的实况,欢呼声顺着热风飘过来。
秋末的波士顿郊外,枫叶正红得像火。陈默站在殖民时期的白色教堂里,看着社区居民们举着反对智能电表的标语。穿西装的议员试图用数据说明节能效果,却被戴毛线帽的老太太打断:\"我们不关心电费,只想知道谁在监视我的用电习惯。\"
这是他推广议事会模式遇到的最棘手的场面。当他拿出内罗毕和怒江的案例视频时,有人嗤笑:\"那些地方怎么能和我们比?\"直到社区医院的护士长发言:\"我母亲住在养老院,智能电表发现她半夜用电量异常,才及时发现中风。但前提是,我们知道数据怎么用。\"
护士长的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让嘈杂的教堂安静下来。陈默趁机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怒江,牧民们可以通过5G信号追踪牦牛,但基站的运行数据每季度都会在村委会公示。在内罗毕,热解炉的排放指标由社区推选的代表每周检查。\"他调出一份文件,\"针对智能电表,我们建议成立由居民、技术专家和律师组成的监督委员会,所有数据用途必须经过委员会投票批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