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集:创新经营模式(1/2)
山语间的新航线
陈默把地图铺在茶室的老木桌上时,晨雾正顺着莫干山的轮廓漫下来。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几个点——剑池瀑布、芦花荡公园、民国图书馆,都是莫干山的老牌景点,但在连锁民宿推出的标准化线路里,这些地方只被简化成了打卡坐标。
“客人说我们的院子有魂,但离开院子,他们就成了没头苍蝇。”陈默指尖敲着地图上的空白处,那里藏着几条当地人走的山路,“上周那对老夫妻,想找民国时期的老教堂,在景区绕了三小时都没找到。”
林薇把刚打印好的报表推过来,连锁品牌的“莫干山一日游套餐”已经占据了当地线上预订量的四成。“他们的车就停在景区门口,客人拎着箱子就能走。我们的优势在民宿本身,但客人需要的是从下车到离开的全程安心。”
一、破局的钥匙
周明带来的消息像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他去镇上考察时,发现最大的那家旅行社已经挂出了某连锁民宿的合作招牌,门口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住民宿免门票”的广告。
“他们用集团采购压价,门票拿七折,我们去拿最多九折。”周明把喝空的矿泉水瓶捏扁,“导游也被抢了,说跟着大平台有保障,不用担心中间环节跑单。”
陈默没说话,起身去了后院。王木匠正在给新做的竹椅上漆,竹条的纹路在阳光下像流水般起伏。“小陈,这竹子啊,单独一根容易断,捆成一捆就结实了。”老人用抹布擦着椅面,“就像我们村里的人,各干各的不成气候,凑在一起办个笋干合作社,就能把货卖到城里去。”
这句话像道闪电劈开了迷雾。陈默突然想起考察民宿时见过的场景:丽江的客栈老板们联合起来包大巴,阳朔的渔家与民宿共用厨房。他掏出手机翻出通讯录,找到去年帮山语间办理消防手续的镇文化站李站长。
“镇上的老导游、手工艺人、农家菜馆,其实都盼着有人牵头。”李站长在电话里笑,“那些连锁店只想着自己赚钱,你们不一样,根在这里。”
三天后,陈默带着团队挨家拜访。张导游有三十年经验,能讲出每条山路的传说,但不会用智能手机接单;刘婶的农家菜藏在竹林深处,土鸡汤里放的是自家晒的笋干,却不懂怎么挂上网;就连王木匠,他雕刻的竹制茶具也只在镇上集市卖。
“我们不做中间商,做串联者。”陈默在村民大会上说,“客人住山语间,我们帮张导接预约,让刘婶留位子,把王木匠的手艺变成伴手礼。利润大家分,风险我们担。”
散会时,张导游攥着陈默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人发烫。“我孙女总说我老古董,这下能让她看看,老东西也能发光。”
二、套餐里的温度
第一个“山语间·慢游套餐”在试运营时出了不少岔子。预订了采茶体验的客人起晚了,错过了茶农的最佳采摘时间;张导游讲得太投入,原定两小时的行程拖成了一下午,导致后面的竹编体验没人接场。
林薇拿着出错的流程表头疼:“连锁店的标准流程就不会这样,时间卡得死死的。”
陈默却在客人留言本上看到了意外的好评。那位错过采茶的客人写:“虽然没采到茶,但陈老板陪我们在茶林里散步,听他讲改造老宅院的故事,比按流程走更有意思。”
他们很快调整了策略,把套餐做成“主干+枝叶”的结构。主干是固定的交通和门票,枝叶则留给客人自由选择:想早起的跟着茶农采茶,爱听故事的跟张导游寻古,喜欢安静的就在院子里跟着王木匠学做竹风铃。
周明设计的文创产品也有了方向。不再是批量生产的钥匙扣,而是把客人在民宿的体验变成可带走的记忆:采茶时炒的茶叶装在王木匠做的竹罐里,罐身上刻着入住日期;客人拍的照片可以印在帆布包上,旁边题着张导游讲的诗句。
第一批产品上架那天,刘婶特意送来一篮土鸡蛋。“我家那口子说,你们把我们的东西变成了宝贝。”她指着货架上的笋干礼盒,那上面印着她在灶台前忙碌的照片,“城里客人说,看到这照片就像闻到了家里的香味。”
三、风波与转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