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75章 分化

第75章 分化(1/2)

目录

第75章分化

一处街边茶肆,一群苦工在这里歇息,顺便用了午饭。

他们的午饭很简单,自己从家里带的杂粮饼子,硬的和石头一般。

问老板买了一碗茶水泡开才能吃。

粗饼子看起来就很剌嗓子,但他们却吃的津津有味。

“黄河真是要人命啊。”

“黄河改道的场面你们是没见过,到处都是水,水面上飘的到处都是尸体。”

“是啊,少了它不行,有它又怕泛滥。”

“现在黄河南下夺淮入海,山东、北平没水渴死,淮水下游水多的淹死。”

关于黄河夺淮入海的各种话题,已经传了大半年。

毕竟事关重大,百姓在闲暇之余也乐于讨论几句。

更何况在这个信息传递不畅的时代,一个话题往往能被讨论许久,甚至好几年前的事情都能当新闻来谈论。

传到现在,除了特别偏远的地区,大部分地方的百姓都能说道几句。

尤其是周围出现北方人,大家总会习惯性的问上一些黄河相关的话题。

黄河夺淮入海的危害有多大,说一句妇孺皆知都不为过。

所以,这群工人在吃饭的时候,谈论这个话题并不突兀。

不过就在这时,隔壁桌两个脚夫模样的大汉,忽然开口道:

“大家还在谈黄河的事儿呢,都过时了。”

几名工人不服气,追问现在什么话题才热门

那两个壮汉却矜持起来,怎么都不肯说。

还鬼鬼祟祟的说这事儿事关重大,他们要是说了可能就会被抓进去。

这一下可把几名工人的好奇心给吊起来了。

纷纷出言刚他们:哪有什么新话题,我看你们就是故弄玄虚。

俩人果然受不住,很快就全抖落了出来:

“你们看到那些读书人了吗别看他们在咱们面前人五人六的,实际上就是一群蠢蛋。”

“被人家给当枪使了都不知道。”

“就是那帮子士绅地主老爷,他们才不希望朝廷开科举。”

“你们说我胡说八道我是有证据的。”

“皇上和太子让群臣上书讨论此事,户部郎中陈泉伊在奏疏上就写了。”

“儒生就应该先去衙门历练,学习如何为政治民,然后才能参加科举。”

“不光是陈郎中,还有其他十几个士绅子弟出身的,都上书要求先历练再参加选仕。”

“还有人要求,没有去衙门历练过的,不允许参与选仕。”

毕竟是顺天府的百姓,虽然只是苦力,但见识还是有的。

听到那脚夫的话,就有人反驳了:

“儒生先去历练不是挺好的吗总比什么都不懂就去当官祸害百姓强吧”

那脚夫嗤笑道:“好骗的就是你们这样的。“

“衙门的大门朝哪开啊你以为谁都能去历练的”

“人家士绅地主老爷家的孩子,才有资格去历练,普通读书人门都进不去。”

“到最后录取的全是士绅地主老爷家的孩子,人家要钱有钱要势有势,咱们老百姓才永无出头之日。”

又有苦力反驳道:“说的现在咱们老百姓就有出头之日一样。“

那脚夫摇摇头,一副鄙夷的语气:

“那些儒生至少还要点脸,而且他们都是流官,干几年就走了。”

“士绅地主老爷们可不要脸,他们是吃人肉喝人血的。”

“一旦让他们当了官,咱们才是真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听到他们讨论,周围更多人聚了过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确定了一件事情。

流官虽然坏,可干几年就走了,下一任说不定就是个清官。

士绅地主不一样啊,衙门就和他们家开的一样,人家是不会挪窝的。

啥你说官员异地任职

大家都是士绅宗族出身,我去你们老家任职,你来我们老家任职,咱们互相帮助。

类似的话题,在很多地方同时展开。

总之就是一句话,士绅平时和儒生哥俩好,伪装的和一个人似的。

真到了关键时刻,人士绅是把儒生当傻子玩的。

证据

证据就是那些奏疏啊。

士绅宗族出身的官僚,很多都强烈要求,先去历练才能参加科举。

他们就是为了垄断做官的权力。

把别的儒生排除在外。

啥你说我胡说八道毫无根据

呵……没听说过汉朝历史吧?没看过盐铁论吧

把这本书找出来好好翻一翻,那些所谓的贤良们,是如何利用文学夺取国家利益的。

最后贤良们把持了做官门路,形成了世家大族,就一脚把文学们踢到一边去了。

前车之鉴啊。

这个大新闻牵扯到了儒生和士绅地主,话题性可比黄河改道要大太多了。

迅速就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但凡是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人在谈论。

并且这个话题,还在迅速向着应天之外的地方传播。

相关的流言自然也传到而来官吏们的耳朵。

一开始他们自然是嗤之以鼻的。

然而当盐铁论、文学贤良被拿出来,性质就不一样了。

还是那句话,华夏人对历史都非常重视。

最初记录历史的目的,也是为了给后人提供参考经验。

而盐铁论属于古代最重要的经济著作之一,地位是非常高的。

当大家发现,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的时候,就算再傻的人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然后就有儒生开始回顾这两年发生的事情。

他们震惊的发现,原来士绅地主们一直在背后捞好处。

远的不说,就上次朝廷用察举制征辟官吏,儒生因为不通实务,大部分被黜落。

可出身士绅宗族之家的人,大部分都被选中了。

后来宋濂提议,可以让儒生去衙门当刀笔吏。

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出身士绅宗族的官吏。

他们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儒生是清流,怎么能从事低贱的浊官呢。

当时还以为他们是真的为了大义,没想到原来内心打着这样的小揪揪啊。

再仔细扒一扒衙门的刀笔吏,竟然大部分都和士绅地主有关。

破案了。

真正天真的是我们啊。

马上就有人找到宋濂,要求他主持公道。

宋濂也是眉头紧皱,他知道事情有蹊跷,话题起的太快了,怎么看都像是有人在故意散布。

而且十几个大臣的奏疏内容,是怎么传出去的

答案显而易见……

可真正让他皱眉的是,莫非那帮子士绅地主真的在把我们当枪使

他先是安抚了那些儒生,然后派人去询问陈泉伊等人。

陈泉伊正被流言搞的内心惶恐不安,没想到自己等人的心思竟然被人给发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