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只手挽天倾(2/2)
齐襄公自己也不得好死,他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说好的让两人守一年就回来。
结果他耽于享乐,把这事儿给忘了。
连称、管至父就联合公孙无知,将齐襄公给杀了。
之后就有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的事情。
最终公子小白胜出,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失去周王室的约束,列国公室自相残杀,私生活混乱……”
“周朝建立的礼法制度,眼看就要瓦解。”
孔子说礼崩乐坏,就是如此。
“而且,列国因内乱实力大损。”
“正所谓,木朽虫生墙罅蚁入,中原列国露出破绽,周边的蛮夷部落就动了歪心思。”
“公羊传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南夷指的就是楚国,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受封,但一直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
周襄王就说过:楚人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管仲也说过类似的话。
大意就是指责楚人不能及时朝贡周天子,祭祀苍天的礼品也不能按时送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连周天子祭天的祭品都不给,就知道楚国对周礼的态度了。
事实上,楚国一直都没有采用周礼,施行的是自己本地的文化。
因此周王室包括中原列国,都视其为蛮夷。
楚国人自己也说‘吾蛮夷也’。
北狄指的是犬戎等少数族群。
他们趁着中原虚弱,对列国发起了猛烈进攻。
中国(中原各国)像一根线一样联系在一起,才没有被楚国和北狄攻灭。
说到这里,马钰停顿了一下调匀呼吸,再次说道:
“联系列国的那根线,就是周礼,我这么说潜溪先生可认同”
宋濂点点头,他可太认同了。
能将中原列国联系在一起的,也就只有周朝的礼法制度了。
而儒家尊崇的就是周礼,这等于是在替儒家张目。
马钰紧接着又问道:“前面我们说过,周王室势微,列国已经不再遵守周礼。”
“那么是谁让列国重拾周礼的或者说,谁是那根穿线的针呢”
以前周王室是穿线的那根针,可现在他已经号令不动群雄了。
那么是谁接替了这个重任呢
答案其实就在纸面上,齐桓公和管仲。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称霸诸侯。”
“先是北击戎狄,救邢国和卫国。”
“还将他们迁徙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为他们筑造城池。”
楚国历史上有两大雄主,一个是楚成王,另一个就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当时的楚王正是楚成王。
楚成王继位后,用了很短时间就平定了周边地区,并击败了夷越各部拓地千里。
使得楚国从一个偏远蛮夷小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楚成王自然不满足于此,将目光看向了中原。
你周王室能当天下之主,为何我楚国不行
当时虚弱的中原各国都不是楚国的对手,又是齐桓公率领列国联军,死死的遏制住了楚国的北上之路。
楚国没有办法灭亡中原,又害怕齐桓公带人打他。
毕竟齐桓公打的旗号就是尊王攘夷,你不施行周礼,那你就是蛮夷,我们就打你。
楚国不想挨打,只能在礼法上向中原看齐。
这也就意味着,楚国正式开始华夏化。
几十年后,等楚庄王继位,楚国在文化上已经和中原各国无异了。
后来楚庄王击败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推行的依然是周礼。
“这一切都是齐桓公、管仲之功也。”
“他们重申周礼,也定下了霸主的标准,让后来者只能沿着他留下的路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王室衰微之后,周礼才没有被抛弃。”
除了尊王攘夷,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还给列国制定了几条基本规矩。
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什么意思呢
不能因为打仗堵塞水源,不能阻断粮食流通。
不能废除嫡长子制度,不能以妾为妻,不能妇人干政。
后面三条就不说了,前面两条对百姓和民生有多重要,就无需多言了吧。
可以说,正是管仲、齐桓公将塌下来的天给撑住了。
只手挽天倾不过如此。
“先生之前说,管仲重工商,致使齐国风气败坏。”
“那么您可曾了解过,齐国的土地是否适合农耕”
“即便是现在,山东依然有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更遑论种庄稼。”
“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还有别的办法吗”
“换成您过去,有什么办法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还能带领齐国富强”
宋濂默然不语。
马皇后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马钰继续说道:“您说管仲辅桓公,九合诸侯,然尊王攘夷皆权谋也,非本于仁义。”
“对此我只有一句话,君子论迹不论心。”
马皇后和朱标皆眼睛一亮,论迹不论心,此言大善也。
宋濂也不禁为这句话动容,不过依然没有开口说话。
马钰见火候差不多了,给出了最后一击:
“若无管仲齐桓公,楚国灭中原开四代,北狄吞区夏建新族。”
“周礼能安存乎”
“宗法不存,儒家能独存乎”
华夏一直说三代之治,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
为什么要说三代呢因为这三个朝代,在礼法制度上各具特色。
虽然改朝换代之后,新朝对前朝的制度有改良也有继承。
可总体上来说,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
后来的秦汉隋唐一直到明清,在礼法上皆未能脱离三代礼法制度的窠臼。
所以,从宗法制度方面来说,依然是三代。
楚国和戎狄,都拥有独特的本地文化,采用的是本地的礼法制度。
如果他们灭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采用不同于夏商周的礼仪制度。
那么在文化上,他们就相当于开了第四代。
华夏历史就会变成,夏、商、周、楚/狄。
一旦他们开四代,周礼就会被废除,没了周礼哪还有儒家。
所以,管仲、齐桓公不光挽天倾,还间接拯救了儒家。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事实上,他还是低估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功绩,也低估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或者说,孔子只看到了他们抵挡住了楚国和戎狄的兵锋。
却没有看到他们对周礼的贡献。
否则也不会说出,管仲器小不知礼这样的话。
马钰说这么多,也不是用来解释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
而是为了反驳‘管仲器小不知礼’。
这句话是儒家门徒批判管仲的依据。
只要反驳了这一点,所有对管仲的批判都是不成立的。
一个拯救了周礼,间接拯救了儒家的人。
你说他德行不够说他不知礼
马钰长叹口气,道:“所以,缘何言管仲器小不知礼”
面对这铁一般的史实,宋濂除了沉默,依然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