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独属于华夏的经济学(2/2)
但他也有新的顾虑:“将人都杀了,谁来管理国家变革怎么办”
马钰说道:“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
“大明拥有几百万读书人,只要选拔制度建立起来,要多少官吏就有多少。”
“所以不用害怕没人当官。”
“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杀过人之后,确保变革的大方向不变。”
朱标追问道:“这也正是我担心的,你可有什么办法”
马钰想了想,说道:“大致两个方向吧,其一作为君主要坚定信念。”
“其二,将变革思想编写成书籍,培养更多理解和支持变革的人才。”
“同时也让更多人理解为何要变革,让其成为大家的共识。”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第一条简单,我爹和我变革之心都很坚定。”
“第二条……这些书籍该怎么编写,我们实在不懂,只能靠你了。”
马钰却摇头说道:“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算了,我先想想这个事儿,等梳理出头绪了再和你说吧。”
朱标笑道:“好,你慢慢想,我不急。”
马钰翻了个白眼,你小子还好意思说。
要不是不想让华夏再经历屈辱,我才懒得操这个心。
“你来找我,怕不只是为了这点事儿吧。”
“还有什么事情,赶紧说。”
“没事儿就回去吧,我还得养病呢。”
朱标也不生气,笑道:“确实有点别的事情。”
接着他就将财税系统重建的问题讲了一下:
“我爹和我都不懂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想来问问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财税会计
马钰摇摇头,说道:“我对这方面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没有特别好的建议。”
这倒不是他谦虚之类的,上辈子他也不是学这个的。
工作后和财税一块打最多的交道,就是发工资和办理退税。
不过……
“财政系统尤为的重要,我反倒不希望你们太过激进的变革。”
“先将前朝成熟的制度拿过来用着,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朱标有些失望,以往不论说什么东西,马钰都能讲出个一二三四。
这还是第一次说不了解。
不过对于马钰的建议,他倒觉得没什么问题。
在没有更好的制度替代的情况下,沿用最成熟的路子,然后根据需要微调。
是最稳妥的办法。
这时,马钰又开口说道:“不过不管财政体系如何建立,最重要的依然是人。”
“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足够的计官。”
“等你爹将现有的体系推翻后,有足够的人才可以顶上去。”
“否则盲目的推翻,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朱标有些头疼的道:“道理我都懂,朝廷已经在尽力培养了。”
“可你也知道,培养一名计官有多难,短期内是很难指望上了。”
马钰不禁摇头道:“朝廷培养计官就国子监那几十名学子”
“就算他们全部学有所成,最后又都顺利成为计官,又能有几人”
“而朝廷又需要多少计官”
“指望现在的国子监培养,一千年都不够。”
“真想要解决计官短缺问题,还得想别的办法。”
朱标笑道:“我就知道你有办法,快和我说说。”
马钰说道:“首先国子监算学班扩招……”
朱标直接否定道:“不行,儒生不会同意的。”
“想要改变国子监,只有先对儒家进行改造。”
马钰说道:“变通啊,得学会变通。”
“唐朝有国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大明效仿唐朝恢复国子六学,儒生就算反对又能如何”
国子监相当于是一所学校,从老师到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儒家出身。
他们反对算学扩招,朝廷还真没有太好的办法。
除非现在就和儒家翻脸。
但国子六学不一样,它相当于六所独立运营的学校。
到时候朝廷就算给算学一千个名额,儒生也只能干看着。
而且有学籍的学生一千个,还能招收旁听生,不给学籍但可以过来学习算学知识。
学有所成照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朱标先是高兴,但很快又皱眉道:“万一儒生反对怎么办”
马钰摇头道:“他们反对的可能性也很小。”
朱标疑惑的道:“为什么”
马钰说道:“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包括书学,教授的内容主要就是儒家的四书五经。”
“这相当于是扩大儒家的影响力,他们怎么可能会反对。”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
然后他又说道:“给儒家这么大的好处,你小子肯定没安好心。”
“快说说,你挖了个什么样的坑。”
马钰笑道:“很简单,国子六学是新建的。”
“学习什么课程,让谁去当老师,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完全可以多选几个非理学出身的人担任老师。”
“还可以将道家、法家的部分书籍,纳入必学科目。”
“只要你爹能扛得住理学门徒的反扑,这国子六学就能变成反理学的急先锋。”
朱标大笑道:“我就知道你小子没安好心,不过我喜欢。”
马钰得意的道:“你以为就只有这些吗,等过上几年,新思想框架编好。”
“直接就在国子六学内部宣讲,也能省去我们许多时间。”
朱标高兴的道:“好好好,就这么办了……还有吗”
马钰点点头,说道:“算学院建立起来之后,还得有教材。”
“这方面我帮不了太多的忙,但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朱标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方向,快说吧。”
马钰说道:“战国时期的《法经》上有关于会计的内容。”
“唐代编写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宋代有《会计录》。”
“都是古代最重要的会计文献,是计官必须要掌握的东西。”
“你可以组织人手,对这些文献就行梳理汇总,编撰一部更加专业的会计教材。”
马钰确实不了解经济学和会计学,这几本书还是郗俊才、邓博通等人告诉他的。
但作为穿越者,他拥有他们所不具备的眼光。
很清楚这些东西有多重要。
这四部文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会计文献,详细介绍了会计的基本职业要求。
同时也记录了历朝历代会计的发展史。
结合《食货志》等经济方面的资料,可以系统的了解中国古代经济、财政的发展情况。
可以说,稍加整理就是现成的经济学和会计学教材。
关键,这可是原汁原味的,属于华夏的经济学著作,与华夏思想是一体的。
回想前世,中国的经济学著作,基本都是照抄的西方体系。
倒也不能说西方经济学体系有多差,而是拿到中国后会水土不服,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你照抄别人的东西,话语权就在别人手里。
你发展的再好,别人拿着经济学理论,就能否定你的成果。
在国际舞台上,那些经济学家的话,是真的能左右很多人的思想。
然后利用这种影响力,动摇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从而反过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前世一直有传言,说是有群体正在编写独属于华夏的经济学著作。
但直到他穿越,此事也一直停留在传言上,没有任何具体的消息。
既然穿越了,马钰自然不会再完全走西方那一套。
他要鼓动朱标去编写,独属于华夏的经济学和会计学教材。
当然,后续他肯定会引入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的。
有用的东西为什么不学。
可这些引入的思想,只能作为华夏经济学论著的补充,而不是主体。
这个计划能不能成他不知道,但既然穿越了,试一试又何妨呢。
朱标对此事显然也非常感兴趣,立即就表示,回去就召集人手开始编写。
这还不算完,马钰接着又说道:
“除此之外,还要有一部专门教学生如何记账的教材。”
“有这两部教材,就足以支撑起大明的计官培养体系。”
“对后续的经济建设,也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