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朱标:爹您太天真了(2/2)
而是愿意接的没能力,有能力的不愿意干。
最后只得将希望放在了道衍身上。
以防万一,他还将席应珍一起绑了过来。
徒弟都这么优秀,师父肯定也不会差。
师徒俩一起干活效率肯定更高。
他先是详细了解了道衍的学识和性情。
学问深厚,离经叛道,一心想要做一番大事业。
关键是,道衍内心还有对皇权的敬畏。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就是最适合担任这项工作的人。
当然,详细过程有损他的颜面,所以他并没有全部告诉朱标。
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道衍咱看过了,挺合适的。
显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朱标倒也没有多想,而是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道衍大师可有改造之法”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想要弄出比心学、理学更优秀的学问,哪有那么容易。”
言外之意,这事儿还是得靠马钰。
朱标长叹一声:“希望表弟能平安无事吧。”
朱元璋默然不语。
在他看来,他才是最委屈的那个。
作为皇帝本应该至高无上。
你冒充皇亲咱赦免了,还让你当了皇后的从侄,蛐蛐咱也忍了。
这次你当面撕破脸,咱也只是将你关在大牢里。
还没说要弄死你呢,你倒是先绝食了。
现在弄的咱里外不是人。
朱标也看出了父亲的想法,心中很是无奈。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您老人家还以为,皇帝就该至高无上啊
如果皇帝至高无上是天经地义,就该获得所有人的效忠。
哪还会有那么多的傀儡皇帝,哪还会有改朝换代,您老人家又怎么能当的上皇帝
表弟有句话说的太对了,一切都是相互的。
天下人都认可的,才是真正的天命。
可天下人为何会认可你是有所求的啊。
您再这么天真下去,恐怕还要出大事儿啊。
——
第二天早朝,数十名官吏联名弹劾马钰。
朱元璋心情本就不好,看到这些奏疏更加的愤怒。
尤其是当他看到,弹劾的人里面不少是财税问题的嫌疑人,当场就爆发了。
马钰是皇亲国戚,且才只有十四岁,年幼心性不成熟,你们如此污蔑他是何居心
谁再拿此事攻击他,一律严惩不贷。
对于他的反应,有当官经验的人都觉得很正常。
还是那句话,对有些人来说死牢是死牢,对有些人来说死牢是度假避难的地方。
不懂这个道理就乱弹劾的,注定要吃大亏。
李善长心里则无比庆幸,还好没弹劾。
否则不但得罪人,还丢人。
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也同样感到庆幸。
汪广洋倒是还好,他现在面临胡惟庸的挑战,基本无暇他顾。
从头到尾就没想过要得罪马钰。
所以完全是一副旁观心态。
主要是胡惟庸,本来他也想借这个机会做点什么,好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自己。
要知道,他可是眼馋汪广洋的位置很久了。
大明原有两个丞相,一个是左丞相李善长,一个右丞相徐达。
朱元璋本意是让两人互相牵制。
但徐达压根不接招,朱元璋也没办法,就把右丞相的位置给了汪广洋。
胡惟庸想更进一步,但他上面就只剩下丞相了。
他自然不敢抢李善长的位置,那就只能抢汪广洋的了。
胡惟庸是压根就没把汪广洋当个人。
在他看来,汪广洋也就入伙比较早,才爬到今天这个位置。
实际能力完全不如自己。
将他挤下来并不是特别难。
但现在他缺一个契机,让自己进入朱元璋的视线。
毕竟丞相这个位置,能力大小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皇帝的想法。
皇帝将你列入考虑范围,那你能力只要不差,就有机会上。
在皇帝心里,你压根就不在考虑范围内,那么就是能力再强也没用。
很显然,现在他并不在皇帝的考虑范围内。
必须得找个机会,获得皇帝的赏识。
只是这样的机会不好找。
当然,他也不认为马钰这事儿,就能让自己进入皇帝视野。
可有枣没枣敲两杆子总是没错的。
只是在听到马钰绝食的消息后,他敏锐的察觉到情况有异常,才决定稳一手。
现在他非常庆幸,还好自己机灵,否则这事儿就弄巧成拙了。
不过,朱元璋的反应,并没有完全阻止大家对马钰的弹劾。
不少人反而更加兴奋,非要弹劾一下。
所以退朝后,依然有很多奏疏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桌案上。
朱元璋冷哼一声:“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罢了,那咱就成全他们。”
于是下令让锦衣卫去调查了几个弹劾比较积极,又有污点的官吏。
很快锦衣卫就拿到了确凿证据,几人全部被抄家处死。
这一下群臣终于知道了皇帝的决心,不敢再弹劾此事。
——
不过马钰自己对这事儿,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他是在第二天半夜苏醒的。
睁开眼睛看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见到的环境和人,让他非常失望。
没想到当面嘲讽,朱元璋都能忍住不杀自己。
实在超出了自己对他的认知。
可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他想要的结果,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开心。
第一个发现他苏醒的,是朱樉。
马皇后一天一夜没睡,今天晚上在大家的劝说下,去隔壁休息了。
朱樉力排众议,接手了这个工作。
每隔一会儿,他都会过来看一眼。
等半夜,他再次提着灯笼过来的时候,看到马钰紧闭的双目竟然睁开了。
并冲他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他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
天知道这些天他有多担心。
看着他这副样子,马钰也非常感动。
虽然他不知道期间发生了什么,但想来定然发生了不少事情。
而朱樉性格要强,轻易不会落泪。
现在竟然如此,显然是真正牵挂自己。
人生有这样一个知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