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系统之敌 > 第108章 岳阳楼记

第108章 岳阳楼记(1/2)

目录

当温羽凡的车轮碾过湘南界碑时,苗疆那潮湿黏腻的雾气已被甩在百里之外。

永州城郊的老槐树下,他褪去染着血渍与蛊毒痕迹的苗服,深色风衣裹住伤痕未愈的身躯,牛仔裤沾着细碎的山岩砂砾——这副都市人的装束,与之前在蛊阵中厮杀的狠厉模样判若两人。

引擎轰鸣声突然调转方向。原本向东的轨迹在永州地图上划出突兀的折线,摩托车如同离弦之箭向北疾驰,卷起的气流将路边野菊压得伏地不起。

长沙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湘江倒映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灯火,沉默地目送这位风尘仆仆的旅人擦身而过。

温羽凡甚至未作停留,只任由车轮掠过橘子洲头的晚风,便朝着更遥远的北方奔去。

因为他早已经关闭了手机,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如同人间蒸发一般。

又因他两次变道,那些如附骨之疽的追杀者突然失去了目标。

曾经公路上此起彼伏的追踪车辆、山林间若隐若现的黑影,在他巧妙的计策下尽数消失。

世界仿佛被按下静音键,唯有车轮碾过柏油路面的声响,清晰地提醒着这场逃亡仍在继续。

夕阳缓缓西沉,橘红色的余晖倾洒在岳阳楼上。那飞檐翘角仿佛被点燃,勾勒出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晰,像是为这座饱经岁月沧桑的古老建筑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金色薄纱,如梦似幻。

此时,温羽凡终于在洞庭湖畔猛地勒紧车闸,摩托车戛然而止,结束了这一天马不停蹄的奔波。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湖水轻柔拍打着湖岸的声响,以及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

他突然心血来潮将车停在了停车场,打算一登这闻名遐迩的岳阳楼,一览那洞庭风光。

石阶旁,湘妃竹在风中摇曳生姿,竹叶相互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来自远古的低语,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温羽凡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柱子上“南极潇湘”的刻字。指尖摩挲着那凹凸不平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有人曾说,湘水有灵,能够洗去江湖人的杀伐之心。温羽凡不知道这说法是否属实,但此刻,他内心的那份焦躁与不安,的确如湖面的涟漪般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许久未曾有过的平静。

远处的湖面之上,几艘归帆的剪影缓缓靠近。夕阳的余晖倾洒下来,那帆影摇曳间,竟恍惚似苗疆的吊脚楼,让他的思绪瞬间飘远,那段充满危机与神秘的苗疆之旅,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

“衔远山,吞长江……”雕梁画栋之下,一个孩童正跟读着《岳阳楼记》。那奶声奶气的语调,与浪涛拍岸的声响相互交织,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檐角处,一只宿鸟被惊起,扑棱着翅膀向着远方飞去,逐渐消失在天际。

温羽凡倚靠着栏杆,极目远眺。目光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落在了远处的君山岛上。

君山岛在波光中若隐若现,恰似一位神秘的仙子,静静地伫立在湖心,仿佛在等待着有缘人的探访。

望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致,温羽凡心中感慨万千。

未来的道路该如何前行,他尚不知晓。但此刻岳阳楼的美景,洞庭湖的浩渺,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这难得的宁静犹如易碎的琉璃,转瞬便被打破。

不过须臾,一阵“叮叮……”的系统提示音在温羽凡耳畔尖锐地响起,那声音好似催命的符咒,令他瞬间如临大敌,全身的神经都紧绷起来。

“哎,可惜了这么好的风景!”他无奈地轻叹一声,原本沉醉于湖光山色的心境,被这突兀的提示音搅得支离破碎。

他的手掌缓缓探入身后的剑袋,指尖紧紧握住冰冷的剑柄,寒意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每一根神经都在叫嚣着警惕。身体进入高度警戒状态,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丝潜在的威胁。

温羽凡提心吊胆地等待着,心脏在胸腔中剧烈跳动。

然而,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缓缓流逝,预期中的激烈战斗并未如他所想般爆发。

他小心翼翼地抬眼望去,在渡口附近,十几名身上闪烁着系统提示框的人映入眼帘。

有男有女,他们或三两成群地交谈着,话语声在湖风的吹拂下若隐若现;或伸长脖子张望着,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

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对近在咫尺的温羽凡毫无察觉,又或者是根本不屑一顾。他们的注意力全被渡口方向吸引,仿佛那渡口承载着他们全部的期盼,对周围的一切都置若罔闻。

温羽凡仔细观察了片刻,确认这些人确实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这才松了口气,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

他不禁自嘲一笑:“我倒是成惊弓之鸟了。”原来只是一场虚惊。

刚才还紧握着刀柄的手也松了开来,他收回了手,将手搭在了栏杆上,继续欣赏着眼前的湖景,但心中却已不再像刚才那般轻松写意了。

温羽凡本无意偷听几人的对话,只想静心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然而,他已是内劲修为,耳力远胜于常人,即便不刻意运功,不远处几人的对话还是不可避免地传入他的耳中,想不听都难。

“今日蛟龙帮召集江湖群雄,不知道有什么大事?”一个略带疑惑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我也不清楚啊。我只是听说有免费酒席吃,就来了。”另一个声音带着几分轻松和调侃,显然对所谓的“大事”并不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