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釜底抽薪,解除危机(1/2)
林薇的行动快得惊人。
仅仅隔了一天,就打探到了消息。
李向前握着听筒,话筒里传来林薇清晰、带着一丝兴奋的声音,将打探到的消息快速倾泻而出。
黄副主任,街道企管办主管企业工作的实权人物,和张德彪确实有些来往,但算不上死党。
这人更看重自己的名声和所谓的“政绩”。
更重要的信息是,区里正急着找几个能拿得出手的街道或乡镇企业,当做改革试点的典型,向上头报成绩。
技术、潜力、解决就业,是关键词。
李向前放下电话,听筒里还残留着林薇最后那句“等我消息”。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轻微的【嗒嗒】声。
黄副主任爱惜羽毛?区里要找典型?
这两条信息在他脑中碰撞、交织,瞬间点燃了一个念头。
被动防守,疲于奔命,永远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检查?整改?一周期限?
这些都是表象。
对方的目标是搅黄润滑脂项目,断了前进厂的生路,也是断了自己的财路。
既然躲不过,那就迎上去。
与其被动地填补那些永远填不完的窟窿,不如主动出击,把这个项目直接送到聚光灯下。
送到区领导面前。
他站起身,快步走出办公室。
车间里,孙强正带着几个工人清理检查组留下的“痕迹”,气氛依旧有些压抑。
王厂长则坐在角落的一个旧木箱上,手里捏着一块抹布,眼神发直,显然还没从昨天的惊吓中完全缓过来。
看到李向前过来,她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小李师傅……怎么样?想到办法了吗?”她的声音透着虚弱。
李向前在她面前站定。
“王厂长,黄主任那边,我有点想法。”
王厂长立刻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期盼。
“我们不能总等着他们找上门来挑刺。”李向前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力量,“我们得主动点。”
王厂长茫然地看着他。
“主动?怎么主动?”
“我们去区里。”李向前往前凑近半步,压低声音,“我们把这个润滑脂项目,好好包装一下,直接向区里主管工业的领导汇报!”
“争取把咱们前进厂,列为区里的改革试点单位!”
“什么?!”王厂长像是被蝎子蜇了一下,猛地站起来,声音尖锐,“向区领导汇报?!”
她的脸因为激动和恐惧涨得通红。
“小李师傅,你……你没开玩笑吧?我们?前进厂?就咱们这个……这个藏在屠宰场的小破厂……”
她环顾四周,破败的墙壁,坑洼的地面,空气中挥之不去的异味。
“人家区里的大领导,能看得上咱们?”
她的声音越说越小,最后几乎变成了蚊子哼哼,充满了自我否定。
果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信心,这是最大的障碍。
李向前语气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引导力。
“王厂长,为什么不行?”
他伸出手指。
“第一,我们有技术。”
“您忘了红星厂那台修好的1A616镗床了吗?还有我们自己修复的非标轴承?这些都能证明我们的技术实力,不是吹出来的。”
王厂长嘴唇动了动,镗床的事情确实让她脸上有光,但……
“第二,我们有产品。”李向前继续,“红星厂那么大的国营单位,下了正式采购单,这就是对我们产品质量最好的认可!这单子,就是我们的底气!”
“第三,我们能解决就业。”他指了指不远处正在干活的工人,“厂里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项目做起来了,就能让更多人有活干,有饭吃。这正是区里领导关心的!”
他盯着王厂长的眼睛。
“有技术,有市场认可的产品,还能解决就业困难。王厂长,您告诉我,这三条,哪一条不符合区里要找的典型标准?”
王厂长被他一连串的反问问得哑口无言。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那毕竟是区领导啊。
她搓着手,焦虑地在原地踱了两步。
“可……可我们没人脉,不认识区里的领导,人家凭什么听我们一个小厂子的汇报?”
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这个您不用担心。”李向前胸有成竹,“我有个朋友,是报社的记者,叫林薇。”
“她消息灵通,而且认识区宣传部的领导。”
“我们可以请她帮忙,看能不能牵线搭桥,或者先写一篇内部参考的报道,把我们的情况反映上去,引起领导的注意。”
林薇的主动请缨,正好用在这里。体制内的事情,有时候需要巧妙的外部推力。
“记者?”王厂长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些,“报社记者?那……那能行吗?”
“试试总比干等着强。”李向前语气加重,“王厂长,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要么,我们被黄副主任用各种借口拖死、整垮。”
“要么,我们主动争取区里的认可和支持,拿到‘试点单位’这块护身符。到时候,别说一个黄副主任,就是街道办主任想动我们,也得掂量掂量!”
他的话像锤子,一下下敲在王厂长的心坎上。
是啊,不争,就是等死。
黄副主任那张不苟言笑的脸,还有那限期一周的威胁,又浮现在她眼前。
前进厂是她的根,是几十号工人的饭碗,绝不能就这么完了。
她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比她儿子大不了几岁,却一次次在绝境中找到出路。
修机器,搞润滑脂,拿下红星厂订单,应付检查……
似乎只要有他在,天就不会塌下来。
她的心里天人交战,恐惧和希望在拉锯。
最终,那份对李向前近乎盲目的信任,以及求生的本能,压倒了长久以来的谨慎和畏惧。
她抬起头,看着李向前。
“好!”
“小李师傅,你说怎么干,我听你的!”
接下来的几天。
李向前把自己关在王厂长那间勉强算得上办公室的小屋里,埋头整理材料。
桌上摊开的是各种记录,有修复1A616镗床时的关键数据,有攻克非标轴承的草图和演算过程,还有新反应釜的调试参数,以及红星厂那份来之不易的正式采购合同复印件。
这些是硬骨头,是底气。
但他清楚,光有这些还不够。
必须把它们包装起来,用对方能听懂、愿意听的语言讲出去。
技术实力要讲,但更要突出自主创新、克服困难。
产品优势要讲,但重点是填补市场空白、替代进口。
红星厂的订单是最好的证明,必须强调其标杆意义。
解决就业更是关键,十几号工人,背后就是十几个家庭的生计。
他一笔一划地写着,尽量让文字简练、有力。
另一边,林薇也没闲着。
她拿到李向前整理的初步材料后,立刻开始了她的工作。
报社那支笔,此刻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