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朱棣与朱高煦的退让(2/2)
“爹,三百万两银子太多了,大汉真的拿不出来,大汉的子民,我不可能不管,就像爹你不可能不管大明的百姓一样。
这次回去,我可以拿出一百万两银子,若是爹后面需要北征,前提是北征鞑子,只要打鞑子,我可以给爹支持银子,可以按照三百万两给爹你送过来!”
朱高煦满是无奈,他也没有想到,他差点搞出来一个最终形态的朱棣。
就朱棣都是这样的,他现在都不敢想朱元璋、李世民那种皇帝,又是怎样的人。
果然能够排得上号,竞争千古一帝的人,真的是有自己特殊的一面,刚才朱棣那气势,他敢说,历朝历代能够比一比的皇帝,恐怕都没有几个。
但即便是这样,朱高煦也仍旧没有直接答应,从三百万砍价到一百万,这个他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朱棣还会带回去一个奸细。
至于后续给三百万,他清楚,后面朱棣的北征,基本都有间隔时间,五次亲征蒙古,前三次频繁点,后两次中间间隔了不少时间。
而且对于打鞑子,他其实是赞成的,他的大汉也就是没法,不然他都想去打。
若是朱棣只是单纯的压榨,那他不管朱棣是什么形态,他都不会答应,唯死而已。
其实朱棣要是一开始开口就一两百万两银子,他或许都答应了,偏偏要卡在他的底线那里试探他,他不炸毛一下表达自己的决心,朱棣得寸进尺起来,他更加难受。
朱棣闻言,那逐渐凝结而成的气势,缓缓内敛消失。
这不是消失了,没有了,而是能够收放自如。
“哈哈,老二,还是你知道心疼我这个老头子,行,就按你说的,这次就一百万两银子,以后我北征,每次三百万两。
不过这次你得把冬季作战的装备给我点,你那里不是有几万套嘛,给我匀三万套过来。
顺便你让李远回来,他的脑子好使,作战也勇武,北征的时候,需要这样的人为将。”
朱棣也没有想过将朱高煦逼得太狠,他只是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
朱高煦那里不是他关心的重点,朱棣真正关心的,依旧还是瓦剌与鞑靼,毕竟他已经在着手迁都,迁都不仅是因为他的老巢在北平,更是因为他要着重防范北方的瓦剌与鞑靼。
朱棣有一点看得明白,王朝的瓦解除了内部的起义,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历朝历代都是,尤其是前宋。
帝都北迁,在他看来,可以更好的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因为国都在北平,那么对北方的防范,他相信,今后任何一代皇帝,都不会也不可能忽略。
朱高煦的限制,他已经做了,又是他的嫡子,他已经做好身为皇帝又为父亲该做的一切,以后的事情,他也管不着了。
即便他刚才心态与心性出现改变,但他依旧不想将朱高煦逼得太过,不符合他与大明的任何利益。
朱高煦已经退了一步,他也不妨退让一步,维持稳定。
尤其是朱高煦说的那句后手,朱棣是真的意外,朱高煦竟然还有着其他他不知道的准备。
朱棣心中又有些欣慰,不将生死交给别人,这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该做的。
而锦衣卫却是没有查出来,这还是在大明京城,朱棣对锦衣卫又很失望。
朱高煦看着朱棣稳定下来,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朱棣出现变化了,现在即便看着和之前一样,但心性绝对和之前有变化。
但这些,朱高煦不想去关注了,朱棣现在退让这一步,他返回大汉已经没有了阻碍,朱棣的变化,与他的关联已经不大了,那是朱高炽面对的问题。
朱高煦也有意外,他没有想到朱棣一百万两银子都会答应,他还以为朱棣要跟他讨价还价一番,他心里能够接受的数字还是两百万两呢。
朱棣提出的李远,朱高煦也没有多大意外,这本身也是在他锁定范围之内的,但心中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李远啊,朱高煦还记得当初离开京城时,李远对他说的话,什么他几度在战场上的救命之恩,什么想要在大汉封侯,什么没有退路了,朱高煦现在想想,都觉得好是荒唐。
他就说嘛,放在大明堂堂的安平侯不做,跟他一起离开大明,跑到安南那偏远的地方去。
侯爵之位呢,放眼整个大明,能有侯爵之位者,又有几个人?
立国大汉后,他可是一点都没有亏待李远,一军主将,如今只是王斌的副将,跟随王斌一起在大汉北地防备明军,后又在谅山整军备战。
难怪朱棣对他在边地做的布置那么清楚,兵力也知道得无比详细,恐怕谅山五万大军的兵力分配部署,朱棣全部都知道了。
他扪心自问,自己对这些愿意跟着他一起到大汉的人,都非常的好,就连他的绝对心腹王斌、靳荣,都是有些比不上的。
李远为王忠副手,本来是他本能的防范,过后他都准备让王斌与李远分兵,李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了,给朱棣透露消息,是真就一点也不帮他隐瞒啊。
难道就因为短暂的给王斌做副手,心中不满吗?
朱高煦又有释然,或许是吧,毕竟李远是安平侯,王斌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他王府护卫队的统领,在大明的时候,根本没得比。
朱高煦也不再去想,朱棣调回去也挺好的,起码大汉内部少了一个隐患,大汉即便没有了李远与李远带来的心腹,依旧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让朱高煦难受的,只是调走了一个李远,那就说明张辅、王聪、王忠三人之中,还有一个人,而且是比李远更加清楚他的布置的人。
朱高煦很快就已经锁定了,在大汉能有那个能量的,能够知道得无比透彻的,除了那个人,他想不到其他人了。
只是确认之后,朱高煦心中更加心寒。
朱高煦看向朱棣,缓缓开口。
“爹,你要不再调一个人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