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一代良相赵文子(1/2)
赵武死后,得谥为文,史称赵文子。
赵武被认为是晋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执政卿大夫,他在少年时,父亲赵朔英年早逝,自己作为赵氏家族小宗宗主,被赵氏家族大宗不断排挤,幸亏在母亲赵庄姬大力周旋下,在晋国公室的庇护下,以及与赵氏家族世代交好的韩氏家族的全力帮助下,最终以赵武为宗主的赵氏家族小宗战胜了以赵同为宗主的赵氏家族大宗,可以说是赵氏小宗吞并了赵氏大宗,赵武成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亲历了小时候家族内讧的赵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少年赵武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赵氏家族发扬光大。
为此,他在少年时就发奋图强,勤奋学习,熟读诗书,精习射御,尤其是对《诗经》可谓是了然于胸。
史料记载了不少赵武对诗经的引用做到随手掂来的事,以诗喻志、抒情、提醒、暗示。而且总是运用得恰到好处,可谓是全世界卿大夫中的高人雅士,应被称之为儒帅。
由于赵武在少年时就成为了赵氏家族宗主,他幼小的肩膀上扛着整个赵氏家族的责任,所以走上历史舞台的赵武,给人的印象永远是那么谦虚有礼、小心谨慎。
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和谨慎,使他的赵氏家族在复杂的晋国权力斗争场上,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强大。
赵武给整个春秋江湖留下了谦虚有礼的好名声,各国卿大夫们都热情赞美他。
是的,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诸侯之长晋国的执政卿大夫,赵武完全有资格在列国诸侯面前作威作福,但赵武从不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
史料很少记载赵武发怒,在赵武看来,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深含于内心的对正义、信用的坚持。
所以,在多次国际外交场合,赵武都表现出了忍让。赵武的忍让表面上让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影响,但却获得了永远的人心。
如在郑国拆毁晋国驿馆围墙一事上,赵武非但没有责难郑国,反而因此反思礼遇尊重各诸侯国的重要性。
又如弭兵会盟时,对楚国强出一头抢占主盟地位,赵武不予计较等等。
这个时期的晋国和楚国相比,我们总能发现,楚国貌似处处占上风,但列国诸侯们最终总是对晋国心服口服。
有错即改,是赵武的一个显著优点。而且,赵武往往能做到不但有错即改,还不文过饰非,不断鞭笞自己。
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晋国大夫、中军尉张孟去拜访赵武。张孟到赵府时,赵武正在忙着修建赵府。
张孟看到工匠正在打磨房椽,叹了口气,转身就走。张孟是晋国有名的贤大夫,赵武对他一直很尊重。
赵武后来听说张孟来了又走了,心想张孟肯定哪里对自己有意见了,非常着急,于是便放下手头的事,亲自驾车去张孟家。
赵武对张孟施了一礼,道:“您来了我家,不发一言就走了,这肯定是我有哪里做得不对了,请您一定要告诉我。”
张孟这才道:“是啊,我是看到元帅您修建府邸不合礼仪,才心生不悦。天子的宫殿,砍削房椽后,先要粗磨,然后再用密纹石细磨。
诸侯宫室的房椽可以粗磨,但不能细磨;大夫府第的房椽可以砍削,但不能磨;士的房子只要砍掉椽头就可以了。
元帅呐,备物得其所宜,这是义;遵从尊卑等级,这是礼。现在您显贵而却忘义,富有却忘礼。忘义却礼,这是祸患之源啊。”
赵武听后对张孟深施一礼,谢道:“没有您的教诲,我差点犯大错了。”
赵武回后,立即命令停止磨光房椽,只要砍削即可。
那对已经磨过的房椽怎么办?
有工匠建议,把它们全部砍掉。
赵武摆摆手道:“不必这样。让磨过的也用上,我就是要让后人看到,这座府第有两种房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