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打着修河的幌子扩军备战(1/2)
第65章打着修河的幌子扩军备战
赵子称原本还以为需要多蛰伏几个月,慢慢时间搞钱、赢得本地富户的信任,让他们甘愿摊派钱粮支持自己的事业。
但是慕容家当机立断的钱粮支持,让赵子称很快跳过了最初第一步的原始积累,从种子轮直接跳到了天使轮,进度也大大加快。
既然都打算绑定合作了,赵子称也不会客气,所以跟段语嫣谈完之后,次日他就先支取了两万贯,然后捏造了一个名目,准备搞事。
李知县不是把本县的徭役和营建工作权限都交给他分管了么,赵子称仅仅了一天时间、骑马走遍本县各乡镇,然后“拍脑门”决定了今年冬天本县徭役应该搞的工程——修圩田。
当然,不是真的全力大规模修圩田。这只是一个调集人马、支用钱粮的借口罢了。
在苏湖之地,能够年年做的政府工程,也就那么几桩,要么整治运河,要么扩大圩田,要么就是蓄水筑坝。江南作为鱼米之乡,河网,又濒临太湖,灌溉资源是绝对不缺的。
哪怕是旱灾之年,只要各处湖塘疏浚得好,圩田水坝状态保持的好,苏湖之地就不会歉收。倒是水灾的危害更大一些,而台风则是完全防不住的。
赵子称不想用修运河为借口,那事儿太大,不是一个县能统筹的,需要跟知州赵霖、通判魏宪打交道,也容易被朱勔插手。修圩田就方便一点,本县内部就能搞定,外人根本插不进手来。
选定目标之后,又过了一天,赵子称就草草拟定了一个规划,无非是修筑的范围、用工的人数、劳力的来源、工具和物资的筹措等等。
一天时间做出来的计划,其粗糙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按照他的计划,今年本县的政府工程,都不需要百姓无偿服徭役,只要有一些富户摊派,把这个钱出了,然后官府自然会用这笔钱,去雇佣民间富余劳力干活,或是干脆直接把本县的厢军成建制地雇佣来干活。
这种做法本身并不稀奇,也不会引人侧目,北宋商业非常发达,富庶地区的百姓交免役钱替代直接服徭役,是非常常见的。尤其王安石变法之后,该出钱的出钱,该出力的出力,分工已经很明确了。
苏州这种天下最富得流油的地方,本地百姓本来就很少服徭役的,都是交钱为主,让官府拿着钱去雇外地人或者流民。
而宋朝的厢军,也本来就没什么军事作战任务,和平年代被挪用为“工程兵部队”非常常见。
甚至别说厢军了,连禁军都有常年不操练,平时被自家的都指挥使、指挥使当成私奴去打工、经商,为将领赚私房钱,而另一边还继续领着朝廷的军粮军饷。
赵子称公布了计划之后,本地富户反应并不强烈,李知县那边也暂时没有反应,持观望态度。
到了第三天,赵子称就依流程找来了杨志,还有鲁达、林冲等心腹,跟他们交代了一些事情。
“杨兄,你那个营,满编是五百人吧,但朝廷只给你实配了二百人。”赵子称开门见山。
杨志随口答道:“最初实配也就五六十人,这二百人,不还是县君从芒砀山降卒帮末将拉来的,说来都惭愧。”
赵子称一抬手,制止杨志继续谦虚让功:“怎么来的,这不重要,我现在只问,你依照朝廷法度,领到的钱粮,实际够你养活多少人
你照实说,别考虑什么空饷克扣,也不要苛待士卒。如果要补满五百人编制,又需要再拨给你多少钱粮”
杨志接手工作也有两三天了,加上他一贯是干这个的,便脱口而出:“朝廷成法,一个禁军士卒,一年用度在五十贯,厢军士卒三十贯——当然这并不是发给士卒的军饷,还要考虑士卒日常的口粮,还有军械的制造、损耗、营帐衣被车马辎重,都算在内。
应该发到士卒手上的钱,约占此数的三成,也就是禁军十五贯、厢军十贯。但实际上层层克扣,一年也拿不到几贯钱。”
赵子称:“一年十五贯,每个月也就一贯多一点,我给你凑个整凑足每月一贯半,一年就是十八贯,比朝廷的定额还高了两成军饷。你就按这个标准,把你那个营实招满五百人。
招满之后,名义上受雇于本县,帮忙趁着冬天河湖水枯时修圩田、砌圩岸,实际上就少干点活,多进行些队列军纪操练、战阵操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