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396章 时光胶囊里的家风

第1396章 时光胶囊里的家风(1/2)

目录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时光胶囊里的家风

一、褪色的账单

初夏的阳光斜斜切进储藏室,在积灰的纸箱上投下菱形光斑。李渊蹲下身,指尖拂过最底层那本牛皮纸账簿,封面烫金的“军需处”三个字已磨得只剩轮廓。他抽出夹在账页里的便签,泛黄的纸头上,苏瑶的字迹带着少女的娟秀:“1998年3月17日,买纽扣三颗,补李渊的作训服。”

“爸,找到没?”女儿李悦抱着个粉色收纳盒跑进来,马尾辫扫过纸箱上的军绿色帆布,“阳阳在阁楼翻到个铁盒子,说是爷爷当年的‘宝贝’。”她手腕上的银手链叮当作响,链坠是枚迷你军徽,那是李渊转业那年,用自己的三等功勋章融了重铸的。

李渊的指腹停在便签边缘的褶皱处。那三颗纽扣,一颗掉在抗洪救灾的堤坝上,一颗在演习时勾住铁丝网扯掉了,最后一颗现在还缝在他的旧常服上——苏瑶总说他穿军装时肩膀挺得最直,补衣服时要比着肩线缝,才不会歪。

储藏室门口传来金属碰撞声。儿子李阳扛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站在逆光里,盒子上的锁扣缠着圈红绳,绳结是苏瑶最擅长的“吉祥结”。“妈说这是你们结婚时埋在后院的,”少年额角的汗珠滴在盒盖上,“让十八岁生日再挖出来。”他校服口袋里露出半截钢笔,笔帽上的纹路,和李渊当年用的指挥笔一模一样。

苏瑶倚着门框笑,围裙上沾着面粉。“本来想等他们高考完再挖,”她走过来擦掉李阳鼻尖的灰,“你爸昨晚翻旧照片时念叨,说当年埋盒子的坑还是阳阳周岁时,他用工兵铲挖的。”她指尖划过铁盒上的凹痕,那里刻着个小小的“瑶”字,是李渊刻的,说这样就不会被野猫扒开。

二、纽扣的温度

铁盒打开的瞬间,樟脑丸的气息混着时光的味道涌出来。最上面铺着块军绿色布料,是李渊的作训服袖口,边角处缝着颗深蓝色纽扣,针脚歪歪扭扭——那是苏瑶第一次学缝衣服,扎破了三次手指,血珠晕在布上,像朵小小的红梅。

“这纽扣是制式的。”李渊拿起布料,指腹摩挲着纽扣的纹路,“当年部队发的备用扣,我总揣在口袋里,怕训练时扯掉。”他忽然看向李悦的校服,第二颗纽扣松了线,晃悠悠地悬着,“跟你现在这颗一样。”

李悦的脸突然红了,飞快地把校服拉链拉到顶。“班上男生说,女生要男生第二颗纽扣,是因为离心脏最近。”她小声嘟囔,却被苏瑶听见,笑着捏了捏她的耳垂。

铁盒中层躺着本作业本,封面上“李阳”两个字歪歪扭扭,是幼儿园时的笔迹。最后一页贴着张账单,用铅笔写着:“借爸爸纽扣一颗,长大后还他一枚军功章。”星星。

“你当时说要当特种兵。”李渊的喉结动了动,铁盒底层的军功章硌得手心发烫——那是他在边境冲突中得的二等功勋章,授勋那天,苏瑶抱着刚满周岁的李阳,在观礼台哭成了泪人。

苏瑶抽出账单下的信笺,是她写给未来的孩子们的。“妈妈当年在军属院的小卖部记账,”她念着信上的字,“说爸爸每月津贴有三十块要存起来,二十块买奶粉,五块给阳阳买玩具枪,剩下五块……偷偷买了草莓味的糖给悦悦。”信尾的日期,比李悦的生日早了七个月。

李阳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枚磨得发亮的纽扣。“这是上次帮张爷爷搬家时,在他旧军装里找到的。”少年的声音有些发紧,“张爷爷说,当年是你把最后一颗备用扣让给他的,他的作训服没扣子,会被连长骂。”

李渊看着那枚纽扣,忽然想起1999年的冬天,新兵张磊在雪地里站军姿,作训服的纽扣掉了,寒风灌进衣领直打颤。他当时没多想就解下自己的备用扣,苏瑶知道后,连夜拆了自己的毛衣袖口,用毛线给他补了个临时布扣。

三、账单里的月光

铁盒最底层压着本厚厚的账簿,封面上写着“小家收支”,字迹从娟秀变得沉稳。第一页记着:“2005年5月2日,李渊转业费到账,存一半,另一半买了现在的房子,首付还差三万,向王嫂借了五千,李哥借了两万……”

“王嫂的丈夫是你爸的老班长,”苏瑶翻到中间一页,“当年他牺牲时,王嫂抱着三个月的孩子,你爸每月偷偷给她塞钱,记在账上说是‘欠的酒钱’。”账簿上“还王嫂五千”旁边,画着个小小的笑脸,“后来王嫂知道了,非要把钱还回来,说这是战友的情分。”

李悦指着某页的铅笔字:“这是我写的!”上面歪歪扭扭记着,“2010年6月1日,用零花钱给妈妈买发卡,花了八块五,爸爸说我比他会疼人。”旁边贴着张小小的发卡包装,粉色的塑料壳上,还留着她当时贴的星星贴纸。

李渊的手指停在2013年的那一页。“这年你住院,”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账上记着‘输液费三百二,进口药两千八,借遍了战友’,但没记你偷偷去给人做手工活,一晚上缝二十个布娃娃,能赚五十块。”账簿的空白处,苏瑶画了个简笔画的病床,旁边站着个举着针管的小人,头顶写着“加油”。

李阳突然起身跑上楼,再下来时抱着个存钱罐。罐子是陶瓷的,形状像辆坦克,是他十岁生日时李渊亲手做的。“这里面有三千块,”少年把存钱罐放在桌上,“上次竞赛得的奖金,本来想买游戏机,现在觉得……应该像爸爸当年那样,存起来应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