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394章 家风展里的铠甲

第1394章 家风展里的铠甲(1/2)

目录

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家风展里的铠甲

一、缝纫机上的军装布

李阳的房间飘着淡淡的樟脑味。

李渊站在书桌前,看着儿子趴在缝纫机前,手里捏着块深绿色的布料——那是他旧军装的袖口,洗得发白,边缘还留着被弹片划破的三角形缺口。李阳正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出肩章的形状,台灯的光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睫毛在鼻梁投下淡淡的阴影,像极了苏瑶做针线活时的模样。

“这布料太硬,不好剪。”李渊走过去,从儿子手里拿过剪刀,指尖触到布料上的纹路,突然想起那年在丛林作战,这件军装替他挡住了毒蛇的牙齿,伤口现在还在后背留着浅褐色的疤。

李阳仰头看他,黑框眼镜滑到鼻尖:“爸,老师说家风展要带‘最能代表家人的物件’,我想把你的军装改成模型,告诉同学这是‘爸爸的铠甲’。”他的手指在布料上比划着,“就是……不知道肩章上的星星该用什么做。”

李渊从抽屉里翻出个铁盒,里面装着他攒的纽扣——有部队制服上的铜扣,有苏瑶旧大衣上的珍珠扣,还有李悦小时候戴的虎头鞋上的布扣。“用这个。”他挑出枚黄铜扣,边缘被岁月磨得发亮,“这是我第一次立功时,军长给我换的纽扣。”

缝纫机是苏瑶的嫁妆,当年在军区大院,她总说这机器太老气,现在却被李阳当成了宝贝。李渊踩着踏板,机器“咔嗒咔嗒”地转起来,针脚歪歪扭扭地爬过布料,像条不听话的小蛇。李阳趴在旁边,用彩笔给剪好的肩章涂色,红色的颜料蹭到手指上,像极了军功章上的红绸带。

“爸,你以前穿这军装,是不是像奥特曼一样厉害?”李阳突然问,笔尖在布料上顿了顿,“小胖说他爸爸的西装才叫体面,说军装是‘老古董’。”

李渊的手停了停,看着儿子眼里的困惑,突然想起服务站的老郑。那老人总把军功章藏在抽屉最深处,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看这个”。他拿起那块带缺口的布料,认真地说:“这不是老古董,是爸爸的勋章。就像小胖爸爸的西装,是他在谈判桌上的铠甲,爸爸的军装,是在战场上的铠甲——只是保护的东西不同,没有体面不体面之分。”

李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抱住他的胳膊:“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爸爸的铠甲最帅!”他的脸颊贴在布料上,声音闷闷的,“就像爷爷的照片,穿着军装的样子,比任何时候都精神。”

苏瑶端着牛奶走进来,看到桌上的布料,突然红了眼眶:“这军装……你不是说扔了吗?”当年他转业回家,把旧军装塞进垃圾桶,是她趁夜偷偷捡回来,洗干净熨烫好,藏在衣柜最底层,“我就知道你舍不得。”

李渊看着妻子眼里的光,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不是扔了就真的能放下。就像这军装,承载的不只是回忆,还有责任与担当,是该让孩子们知道的家风。

台灯的光映着三人的身影,缝纫机的“咔嗒”声混着牛奶的香气,在房间里弥漫成温柔的网。李渊低头继续踩踏板,看着针脚渐渐整齐,心里的某个角落,像被阳光晒过的棉被,暖得发胀。

二、服务站的家风故事

服务站的宣传栏前围了不少人。

李渊贴着“家风展征稿”的通知,指尖触到纸张边缘的毛刺,突然想起李阳的模型。他转身回辅导室,老郑正坐在木椅上,给小宝讲他和妻子的故事——老人手里捏着块褪色的手帕,是当年妻子给他绣的,上面歪歪扭扭地绣着“平安”两个字。

“老班长,您这手帕,能借我给孩子们看看吗?”李渊笑着问。老郑愣了愣,然后把帕子小心翼翼地递过来,像捧着稀世珍宝:“这算什么家风?就是块破布。”

“怎么不算?”李渊把帕子展开,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丝线的纹路在光下清晰可见,“这针脚里的牵挂,就是最好的家风。”他拿出手机,给老郑拍了张照,照片里的老人举着帕子,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我给您洗出来,贴在宣传栏上。”

中午吃饭时,苏瑶打来视频,镜头里是李悦举着的绘画本。画上是一家四口在厨房包饺子,李渊的军装搭在椅背上,肩章上的星星闪着光。“妹妹说要画‘我们家的家风’,她说就是爸爸的军装和妈妈的围裙。”李阳的声音从镜头外传来,带着得意的尾音。

李渊看着画里歪歪扭扭的小人,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以前总觉得家风是大道理,是族谱上的规矩,现在才明白,家风就是妈妈揉面时的温度,是爸爸钉扣子时的认真,是孩子学着大人模样做家务的笨拙——是这些藏在烟火里的琐碎,一点点拼凑出的模样。

下午来了位新访客,是个穿校服的女孩,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奖状。“我爷爷是老兵,他总说‘吃亏是福’,可同学总笑我傻。”女孩的眼圈红了,“这张助人为乐的奖状,他比我还宝贝,说这是‘咱家的军功章’。”

李渊给她倒了杯热牛奶,指着墙上的照片:“你看,老郑爷爷的手帕,李阳的军装模型,都是家风。吃亏不是傻,是心里装着别人,就像你爷爷当年在战场上,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让给战友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